花改場--評估亞磷酸與撲殺熱防治田間水稻稻熱病與白葉枯病之研究--02
前言
截至2021 年4 月,國內有機水稻栽培面積約3,298.8 ha,為有機栽培最大宗作物。水稻係花蓮地區主要農作物之一,花蓮縣亦為國內有機水稻最大栽培區域,占全國有機水稻面積約4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21)。水稻栽培期間,稻熱病(由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白葉枯病(由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Ishiyama)Dye 引起)及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1)為影響產量與品質之重要限制因子,目前在慣行栽培上以化學防治為主,農友參考使用政府核准用藥,尚能有效防治,惟在臨近收穫期間若有施藥需求,則較易有藥劑殘留問題;此外,由於農民長期以來依賴化學藥劑使用,也可能使田間出現抗藥性族群,如:日本已蒐集到稻熱病之抗藥性菌株(楊 1991)。另在有機友善栽培上,對於水稻病害防治方面,除了選用抗病品種與配合土壤肥培管理外,亦有施用非農藥植保資材進行防治作業之需求。
在多種防治措施中,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是一項可實際應用之技術。由於植物可被外來因子激活潛在的抗病能力,而誘導植物提升對後續病原菌感染的抵抗性,達到系統性誘導抗病(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在化學物質中,亞磷酸、水楊酸及藥劑撲殺熱等均具有誘發植物產生抗病性之潛能(安和陳 2006);其中有關亞磷酸對病害防治之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目前已被發現的防禦機制包括活化植物之phenylpropanoid pathway,合成酚化合物殺菌(Dercks and Buchenauer 1986)以及活化植株之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thway 合成植物抗禦素(Guest 1984;安 2001)而達到防病效果,而在其防治標的部分,已有許多報告指出亞磷酸對卵菌類病害具防效(安 2001;Johnson et al. 2004);近年也有報告顯示,亞磷酸可用於防治細菌性病害(Wen et al. 2009;林和林 2018)。化學藥劑撲殺熱(probenazole),作用機制為激發水稻抗病基因RPR1 的表現,可增加水楊酸產生,因而獲得系統抗病性(Sakamoto et al. 1999),對水稻稻熱病及白葉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然而,由於誘導抗病物質需於病害尚未發生前或初期發病時即開始處理,且通常需連續數次施用;故其施用時機、病害防治效果,及對產量之影響等待進行田間試驗與效益分析,以提升農友之使用意願。因此,本研究於田間施用誘導抗病藥劑及資材,包括慣行推薦用藥撲殺熱,以及有機農法可用之亞磷酸,評估其預先施用後對稻熱病及白葉枯病之防治效果,最後評估對產量的影響及成本分析,以提供農民參考應用,降低化學農藥殘留風險,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稻 > 稻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稻 > 稻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稻 > 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糧食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其他有害生物為害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植物防疫檢疫
- 水稻病害多光譜拍攝標準作業流程說明114/10/27
- 水稻也來敷面膜!友善水稻省工減碳之紙蓆插秧栽培田間觀摩會114/10/22
- 水稻剃枝蟲來了 臺東農改場提醒農友注意防治分秘夜蛾114/10/17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10期-114年10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10/02
- 高屏地區紅豆播種期啟動 本場提供病蟲防治全攻略114/09/30
- 秋颱威力不容小覷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強化防颱措施114/09/19
- 南彰化地區水稻飛蝨類害蟲發生,籲請農友加強防治與管理114/09/19
- 花蓮區農情月刊--水稻新品種示範 為稻農找出最適合宜蘭栽培的水稻新品種114/09/17
- 水稻白背飛蝨現蹤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注意防範114/09/15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114年9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