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秋行軍蟲在三種不同人工飼料之發育及蘇力菌防治效果測試--08
三、田間試驗
田間試驗的結果顯示如表四A 和B,表A 為2021 年3 月至5 月的調查情形,第2 w 到第4 w 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個處理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而第5 w 到第7 w 不處理對照組危害率明顯提升,第7 w 的危害率甚至高達76.9%,而施用蘇力菌和蘇力菌+苦楝油的處理組危害率分別為30.7 和34.3%,雖然明顯低於對照組的83%一半以下,但危害率仍高於20%,並未有效達到防治秋行軍蟲效果。而在果穗秋行軍蟲危害率的部分,蘇力菌和蘇力菌混和苦楝油的處理雖然危害率略低於對照組,但並無顯著差異。
重覆第二次進行的田間試驗6 月至8 月的結果如表四B,其結果和第一次試驗結果相似,在第3、4、7 w 時蘇力菌和蘇力菌+苦楝油的處理有明顯低於對照組危害率的情形,但這兩組資材處理之間的危害率則無顯著差異。且兩次田間試驗結果皆顯示,即使在吐絲期前最後一次調查的結果(第7 w),兩個施用資材處理組的危害率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但對於玉米果穗的危害率而言,處理資材組和對照組之間皆無明顯差異,雖然在抽雄花後,老化的玉米葉片上較少發現到被秋行軍蟲啃食危害,但此時有一部分幼蟲仍會藏匿於雄花和雌花絲狀花柱上取食,並在雌花授粉果穗開始生長時,吸引秋行軍蟲幼蟲鑽食果穗危害。
田間試驗的處理結果與室內測試結果不同,在蘇力菌和蘇力菌+苦楝油的處理組之間危害率並無顯著差異,甚至這兩種資材處理與對照組亦無顯著差異,推測其原因與資材處理頻度有關。在室內試驗當中,玉米葉在經過資材浸泡後除了被用來直接餵食秋行軍蟲,剩餘的葉片則儲放於黑暗環境下的冷藏設備中,並且每天取出更新葉片,因此在這種每天餵食帶有藥液的葉片頻度下,累積至第7d 時蘇力菌+苦楝油處理組的秋行軍蟲死亡率可高達93%以上。然而在田間試驗中,每週施用一次資材的頻度下,危害率皆除了在第一次田間試驗中的第3 w 較低之外,其餘時間皆高於20%以上,顯然以此方式防治秋行軍蟲的效果較差,推測由於在每次施用資材後,蘇力菌會隨著紫外線照射而迅速分解而失去藥效,研究指出蘇力菌在玉米葉上半衰期大約為施用後的16.5 h(Haddad et al., 2005),因此在每次施用資材的間隔時間當中,皆會有秋行軍蟲於玉米葉上不斷產卵及孵化,因此在蘇力菌毒效持續下降的狀況下較難有效控制族群密度,尤其在夏天溫度高,秋行軍蟲世代交替速度快的情況下更為明顯,因此有機資材在田間試驗的效果無法如室內試驗之效果如此明顯。
另外蘇力菌的品系也是影響防治秋行軍蟲的關鍵,文獻指出各種蘇力菌的品系並非皆對秋行軍蟲有良好毒殺效果,只有一些篩選過的品系具有顯著致死效力。(Polanczyk et al., 2000)。綜上,在田間若要達到有效的有機方式管理秋行軍蟲,需依照季節調整資材施用的頻度,以及搭配輪作、周遭植物相的搭配和天敵的釋放,如赤眼卵蜂(Trichogramma spp.)或槳黑卵蜂(Telenomus remus)(Dequech et al., 2013;Sisay et al., 2019)等方式,才能以綜合管理(IPM)有效防治秋行軍蟲。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農業昆蟲學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昆蟲天敵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糧食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特用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植物保護類-其他
- 芋頭斜紋夜蛾之預防與監測113/10/30
- 養蜂病蟲敵害智能監測系統功能擴充及商品化 (第1年/全程4年)113/10/23
- 花蓮區農業專訊--宜蘭地區常見哈密瓜病害發生生態與防治--03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宜蘭地區常見哈密瓜病害發生生態與防治--02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宜蘭地區常見哈密瓜病害發生生態與防治--01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共同用IPM減藥守護 坡地原鄉部落農產以羅娜部落為例--02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共同用IPM減藥守護 坡地原鄉部落農產以羅娜部落為例--01113/10/08
- 花改場--標靶治療 精準省工-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赤眼卵寄生蜂球技術113/09/03
- 臺東農改場辦理番荔枝病蟲害整合管理講習會 風災過後加強田間管理113/07/26
- 耐病蟲害高產蜜西洋蜂種選育 (第1年/全程2年)1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