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科技司與防檢署聯手業界尋求自然解方 參訪循環農業場域、了解轄區有機農業研究
1月16日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防檢署杜麗華副署長,與本場楊大吉場長前往宜蘭訪視。地點包括頭城鎮蜻蜓石農場、壯圍鄉花弄影農場,評估循環農業應用黑水虻的可行性,以及參訪本場試驗成果,包括番茄導入友善資材HLPBS抑制病毒病、頭城果樹吸果夜蛾整合性防治,以及宜蘭特色哈密瓜高產模式建立等研究。
蜻蜓石農場負責人石正人,原為臺大昆蟲系教授,在退休後開設有機農場,發現黑水虻可完美處理農場剩餘資源,因此他利用自身專業成功開發黑水虻飼養裝置,並取得多國專利。但礙於法規,目前黑水虻無法直接製作成飼料,因此他積極與業界合作,推動相關循環及淨零減碳理念。
在參訪蜻蜓石農場後,本場帶領大家至花弄影農場參訪場內技術落地成果。在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方面,植保研究室林立助研員導入場內研發的友善資材HLPBS,誘導番茄產生抗性、抑制病毒繁殖,並配合IPM整合管理模式,使農友在減少化學用藥36-100%的情況下,精準控制病毒發生,且產量不減反增12%。
在頭城果樹吸果夜蛾防治方面,植保研究室顏政昌助研員利用黃光避蛾燈及清除幼蟲食草方式,來降低危害率,2年內將番石榴果實受害率由30%降至3%,桶柑產量較提高10%。在哈密瓜方面,蘭陽分場林文華助研員導入新品種卡蜜拉,透過一年兩收與一株兩果的栽培模式,有效解決當地設施及露天生產問題。
李紅曦司長相當認同黑水虻於循環農業的重要地位,她表示雖然目前不能直接當成飼料餵養,但其他如虻蛹、虻糞甚至蟲體內的脂肪,都極具利用效益。另外在場內的技術落實方面,李紅曦司長與杜麗華副署長皆期望未來能組成跨轄區團隊,來共同協助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農產業。
本場楊大吉場長會後已指示場內植保與土肥研究室,啟動黑水虻相關研究,目前已找到轄區內穩定的豆渣食料,未來將持續加入其他剩餘資源,除了評估再利用可行性,也針對黑水虻在肥料及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應用,進行試驗研究。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 花蓮區農業專訊--農業更永續農業淨零碳排放臺灣不缺席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3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2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1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2024有機世界大會有機農業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記實--03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2024有機世界大會有機農業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記實--02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2024有機世界大會有機農業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坊記實--01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國際有機中心專家齊聚花蓮 共享學術與原民文化交織生態之旅--03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國際有機中心專家齊聚花蓮 共享學術與原民文化交織生態之旅--02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國際有機中心專家齊聚花蓮 共享學術與原民文化交織生態之旅--011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