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發芽-花蓮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作者序
種下種子,期待發芽種子是土地的光,每一位在這塊土地上耕作的族人,都是守護這道光的重要力量。
在時光的推移中,務農的長輩們日復一日的耕種,用身體與土地對話,每日觀察環境的細微變化裡,累積而來的種植經驗。作物的生長就是長輩的信仰,耕作的田有了變化,總是第一個感知。因此季節的運行不是日曆上的四季,而是依循著植物的變化,用一種聽懂讀懂山林的語言,聆聽風會說話,樹會說話,動物也會傳遞各種訊息!用心照顧的植物,看它們長的很好會很開心,珍貴的山林知識與自然相處之道,都是日常。
高山上的大同大禮部落,沒有精良的農機具,一把鐮刀除草,一個鋤頭鬆土整地,就能開墾種植一個坡地了,最多能省力的除草工具就是牛筋繩除草機,但族人還是樂天的笑著分享:「我們要照顧土地啊」!
撒固兒部落的族人,是在長輩催促下種植作物,找回了原生小米,將長輩記憶中的農耕知識,實踐於日常。
砂荖部落轉個彎就能看見曬黃藤的院子,耆老專注編織著,與長輩聊天,部落就是學校,傳統知識不是展演,是每日的進行式。透過野菜與藥草帶大家走進的奇美部落,有著深厚的文化,更保留了阿美族嚴謹的青年階級制度,承襲了部落與大自然的聯繫。
古老的傳統作物,在清水部落被好好的照顧著,旱稻、油芒、小米、高粱,不是博物館的標本,不僅在陽光下好好生長,收成時還能好好品嘗。
田野真是一份既幸福又辛苦的工作,聽著一個又一個在土地上耕耘的故事。每次訪談時,那些的隻字片語,彷彿是堆積起來的珍珠,族人總是眼神發光神采奕奕地分享著。辛苦的是追逐著時間,隨著生活樣貌的改變,很多種植知識與傳統智慧都急速消失中。
種下種子,期待發芽,一顆種子的發芽,牽動著土地上一整個知識系統與文化,有種子發芽的土地是活著的,希望每個部落獨特的種子與文化,都能孕育發芽。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推廣教育 > 農業推廣教育-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產業文化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11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新進人員介紹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新型態農業耕作觀摩會》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北部地區甘藷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研討會活動紀實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農業技術諮詢服務暨傾聽人民心聲座談會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健康有禮-有機(轉型期)黑豆茶包上市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用手機找農機 農耕省工一把抓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閉幕 凝聚各界共識 打造全民農業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2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