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卅五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許多被徵調至南洋服役的台灣兵士,集中在新加坡的兵營中等待遣返的期間,兩位年青人悄悄地潛越日本養殖場的三層鐵絲網,脫下內衣充當漁網,撈取了孵化約五天的「帝士魚」苗數百尾,放入帶來的鳳梨空罐之中。這兩位膽大又有遠見的年青人就是吳振輝先生與郭啟彰先生。郭啟彰在入睡前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寶貴魚苗裝入水桶,放在營門角落,以便次日攜返台灣,不料卻被晚歸的台灣同鄉,誤以為是髒水倒入水溝,經人告知才驚覺,在同伴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才從水溝中捉到活魚苗20尾。第二天上船時再計算只有16尾。從新加坡至基隆10天航程中,郭啟彰以自己配給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細心照顧,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只活存13尾。這13尾魚苗5雄、8雌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
吳振輝先生,屏東縣人,出生於1907年7月7日,父吳臥龍曾在屏東阿猴街開醫生館。吳先生小學就讀屏東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後就讀日本京都同志社中學,東京高等學校,京都帝大農學院經濟部。畢業後受聘中國東北滿州鐵路公司,被派往印尼蘇門答臘擔任調查員。民國卅五年在新加坡認識郭啟彰先生,共同前往撈捕帝士魚苗,由郭帶回台灣。吳先生卅六年返台,曾在台大農學院任教,後在農復會及農林廳任職,於65歲退休,1979年8月去世,享年 84歲。
郭啟彰先生,高雄市旗津人,民國元年十月四日出生於高雄中洲的捕魚世家,從第一公校中洲分教場(今中洲國小)第一名畢業後,進入高雄商業補習學校,二年畢業,任職中洲派出保甲事務所書記,第二年轉任中洲漁業組合書記,獲公費赴日本考察水產養殖,回國指導蚵、蚶等養殖。民國三十二年,郭啟彰先生被日本海軍徵調至新加坡服役,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分派他至養殖場養「帝士魚」,飼養期間,郭先生發現「帝士魚」的生態習性很適合台灣養殖,就打定主意設法將這種魚引殖到台灣。卅五年春,在集中營等待遣返時,遇見同營的吳振輝先生,閒談中吳先生表示亦養過這種非洲種的帝士魚,也覺得很適合在台灣養殖,於是兩人合作成功地將「帝士魚」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