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留意國際水族市場,不難發現除了組成種類眾多的各式淡、海水觀賞魚外,還有許多諸如蝦、蟹、貝或腔腸動物等,充滿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且令人眼花撩亂的多種類生物,憑藉著特殊的型態、色彩與生態行為,受到愛好者的喜愛,並且成為水族箱或生態缸 (vivaium) 中被受呵護的飼養對象。
不過對於交易活絡且頻繁的國際水族市場,眾多種類的生物供應,往往必須仰賴有效率且安全的包裝與運輸方式,方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生物安全且順利的運抵至相關市場,並供應予一般消費性市場與充滿熱情的飼養者。具效率且安全的包裝及運輸方式,往往必須建立在針對不同物種特性之上;也就是說,必須依據包裝生物的活動力、空間與水質需求,甚至是可忍受溫度與時間的變化,方能在既經濟且輕省的狀態下,成功將生物運送到既定的目的地。也因此,用來包裝觀賞性甲殼類的方式,往往與一般用來包裝淡海水觀賞魚的方式迥然有異。
在運送諸如蝦蟹等甲殼類生物時,往往必須遵守下列幾個原則。首先,多數的甲殼類生物必須單獨包裝,格外是一些具有攻擊性或侵略性的種類,混合包裝或密度過高的裝載,往往會讓個體間的攻擊或殘食情況越加明顯;此外在包裝運送的過程中,也須避免環境溫度過於劇烈的變化,因為突如其來的溫度改變,除了會誘發這類甲殼類動物產生蛻殼反應外,同時也容易招致休克或猝死等現象,造成運送過程中的損失。
對於屬於節肢動物甲殼類的蝦蟹而言,在狹小的包裝環境中進行蛻殼,是充滿挑戰且相當危險的事,因為蛻殼過程多會加氧氣的消耗量,而一旦水量不足,或是擁擠的環境中充滿其他種內或種間物種,除了可能導致相互攻擊的殘食外,同時也有可能讓剛蛻殼的個體,在殼甲硬化的過程中充滿變數;輕則導致殼甲、觸鬚與螯足的扭曲變形,嚴重者往往會招致死亡。
此外絕大多數的甲殼類物種多屬於底棲性生物,因此需要可以攀附的介質;一方面可讓個體避免緊迫而感到安定,另一方面,則有助於降低運送過程中蛻殼個體出現殼甲畸形與死亡的比率。因此在包裝與運送這類蝦蟹類生物時,建議最好能在單獨包裝外,在袋中給予可供個體攀附的水草、海綿或是一小片塑膠網。此外,在運送過程前12小時的禁食,以及維持運送過程中的溫度穩定,也有助於降低個體間的殘食與過量排泄造成水質污染,並可避免在包裝環境中發生蛻殼等問題,進而提升運輸後的活存率。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