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本地中南部的非洲慈鯛繁殖場,在成群游動的繁殖個體中,亦不難見到這種在體側具有七條橫紋表現的個體,甚至是體表紋路因為錯位而呈現棋盤狀的有趣圖案;而當非洲礁湖慈鯛飼養風潮席捲整的亞洲的這幾年,原本被漁場認為線條紊亂或表現不佳的個體,如今卻以「七間」名稱加以販售;只不過這種體側具有七條橫紋表現的個體,與分布於東非坦干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 北岸的奇果馬七間 (Cyphotilapia sp. “Kigoma Seven-Bar”),往往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
被稱為奇果馬七間,主要原因是這採集自湖域北岸奇果馬附近的個體,多半有著與多數個體差異頗大的七條橫紋。而如果飼養者細心比較,還不難發現相對於多數具有六條橫紋的六間 (Cyphotilapia frontosa),奇果馬七間的體型較為修長;除了額端突出狀態不甚明顯,同時呈現黃綠色的背鰭色彩,以及面頰部顯而易見的黑色三角塊斑,都再再顯出奇果馬七間與六間的不同。
奇果馬七間向來被視作為是六間的地區變異型 (geographic variation),因為坦干依喀湖的型態呈現南北縱向的極端狹長,因此若以地理距離來看,東西夾岸的個體多半不會跑到湖北邊去,更遑論距離明顯的南方種群,因此在長時間的生殖隔離下,很自然造就了奇果馬七間的特殊型態表現。不過最近這幾年,生態學家與魚類分類學家,嘗試脫離型態與色彩對於個體在外觀辨識的侷限,而以遺傳特性及基因為觀點,重新審視這廣泛分布於湖域中的彎羅非魚 (Cyphotilapia spp.)。藉由側線鱗數與微隨體/微衛星技術 (micro satellite) 的比對,逐漸描繪出以往難以區分的種群、亞種甚至種內與種間的關係。
不過在飼養管理與繁殖上,奇果馬七間倒是與六間沒有多大的差別,牠們一樣具有明顯的領域行為,或一樣喜歡以小型甲殼類、冷凍生餌甚至是活的鯉型鯛 (Cyprichromis spp.) 為食。一般而言,雄性個體的成長速度明顯快於雌性,同時同齡成熟個體的體長也多以雄性佔有優勢。進入生殖成熟階段的雄性會在環境中劃分領域,同時驅趕有意挑釁或入侵的種內與種間個體。不過令人訝異的是,牠們對於那些體型明顯小上許多的幼魚與亞成魚,倒是沒有什麼攻擊或驅趕行為,不但容許牠們自由來去於領域之間,同時當受到敵害追逐或驅趕時,多半還會有效抵擋或奮力抗衡,展現慈鯛特有的護幼行為。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