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rvus taiouanus
英名: Formosan sika deer
分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
俗稱: 山鹿
原產地: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 m 以下的丘陵地與平原,但由於 人類濫捕,野生的臺灣梅花鹿已於1969年從山野中絕跡,現存者均是由民間所豢養而倖存的。
特性:
母鹿無角,公鹿1歲齡時長出釘狀角,爾後逐年分叉,至4叉為止,茸色赭紅,型較細小,茸重約25台兩左右。角台剝落後 75天,鹿茸成熟,開始採割。割茸期在每年 7~9 月。平均茸量為 20台兩。茸角呈樹枝狀分叉,角長約半公尺,典型角有四尖。其體毛色隨季節而異,夏季呈赭黃棕色底其上散佈不規則白色圓斑,背中線從頸部至尾部為一寬約2 cm的黑色條紋,臀部具白色鏡斑,同時其上緣有一橫向黑色條紋與尾部恰構成一個黑色十字。腹部、尾部及四肢的內側均呈白色;冬季低毛漸漸褪變為灰褐色,此時白色斑點亦逐漸模糊,需至翌年春夏交替時才又恢復美麗的顏色。
公鹿體高約90 cm,體長約110 cm,體重約80 kg,母鹿體高約70 cm,體長約95 cm,體重約50 kg。母鹿配種月份為9~11月。發情週期約20日,懷孕期約215~235日,其分娩之雙胞率極低。仔鹿出生體重約3 kg同時具有仔斑。公鹿解角多集中在4~5月。割茸適期70~80日。
歷史說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鹿之島,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台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黃淑璥《台海使槎錄》)。
屬於哺乳類動物,散佈在平野各處的梅花鹿,卻有神話說是鯊魚變成的,丁紹儀撰《東瀛識略》謂:「相傳台鹿皆為鯊魚所化,然沿海俱有鯊,即台地山前亦有之,未見化鹿事;獨後山鯊魚隨潮登岸,即化為鹿,毛色純黃,其孳生者始有梅花點。」,如今,鯊魚化鹿的神話早不見流傳,野生的梅花鹿也早絕跡了。(劉還月/文)
英名: Formosan sika deer
分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
俗稱: 山鹿
原產地: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 m 以下的丘陵地與平原,但由於 人類濫捕,野生的臺灣梅花鹿已於1969年從山野中絕跡,現存者均是由民間所豢養而倖存的。
特性:
母鹿無角,公鹿1歲齡時長出釘狀角,爾後逐年分叉,至4叉為止,茸色赭紅,型較細小,茸重約25台兩左右。角台剝落後 75天,鹿茸成熟,開始採割。割茸期在每年 7~9 月。平均茸量為 20台兩。茸角呈樹枝狀分叉,角長約半公尺,典型角有四尖。其體毛色隨季節而異,夏季呈赭黃棕色底其上散佈不規則白色圓斑,背中線從頸部至尾部為一寬約2 cm的黑色條紋,臀部具白色鏡斑,同時其上緣有一橫向黑色條紋與尾部恰構成一個黑色十字。腹部、尾部及四肢的內側均呈白色;冬季低毛漸漸褪變為灰褐色,此時白色斑點亦逐漸模糊,需至翌年春夏交替時才又恢復美麗的顏色。
公鹿體高約90 cm,體長約110 cm,體重約80 kg,母鹿體高約70 cm,體長約95 cm,體重約50 kg。母鹿配種月份為9~11月。發情週期約20日,懷孕期約215~235日,其分娩之雙胞率極低。仔鹿出生體重約3 kg同時具有仔斑。公鹿解角多集中在4~5月。割茸適期70~80日。
歷史說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鹿之島,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台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黃淑璥《台海使槎錄》)。
屬於哺乳類動物,散佈在平野各處的梅花鹿,卻有神話說是鯊魚變成的,丁紹儀撰《東瀛識略》謂:「相傳台鹿皆為鯊魚所化,然沿海俱有鯊,即台地山前亦有之,未見化鹿事;獨後山鯊魚隨潮登岸,即化為鹿,毛色純黃,其孳生者始有梅花點。」,如今,鯊魚化鹿的神話早不見流傳,野生的梅花鹿也早絕跡了。(劉還月/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23%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巫婷(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13/05/30
謝謝分享!

013(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2/07/09
近年來越來越注重野生動物保育,可惜許多物種已絕跡

阿祐(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11/10/16
讚

強兒(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9
清楚介紹

小豬(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8
good

阿倫(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8
good

菜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8
good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8
good

b663622(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11
good

Klei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19
吸收新知

美芳(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2/08/13
很有價值

加菲貓(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0/11/07
原來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