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於夏季高溫多雨的環境,國內一直無法找出適當的豆科草種供農民種植,因此大都進口苜蓿使用或種植。不過,苜蓿雖耐高溫,卻不耐多雨,尤其年雨量若超出1000厘米,即易造成根腐及病蟲害,故農民很少種植,大都直接購買苜蓿乾草餵飼動物。
埃及三葉草(Trifolium alexandrinum L .) 英文名稱是berseem clover或Egyptian clover。其形態像苜蓿,冬季生長迅速,可青飼亦可製作半乾青貯料貯存。具根瘤,可固定氮素,兼具土壤改良的作用。依分枝性其可分為兩類型(1) 多割型埃及三葉草,割取後可再生,主莖基部節密集,即莖基節密集可長許多枝,(2) 單割型埃及三葉草,主莖節多分枝,即側枝多在各節之葉柄基處,只能收割一次。畜產試驗所於民國65年即從以色列引進單割型大埔 (Tabor ) 及多割型卡美 (Carmel )兩品系,皆為溫帶型一年生直立豆科,葉片為三出複葉,軟而多汁,地上莖中空,兩者皆會開花結種子,但因自交不稔性,皆異花授粉,結實率低,於國內的三、四月氣溫回升及多雨下,則漸次死亡,採種效益不高,因此種植的埃及三葉草種子都是從國外進口,發芽率可達90% 以上。
在以色列,埃及三葉草播種後約60天行第一次青割,之後每隔30天青割一次。至於國內曾利用多割型卡美品系進行試驗,在播種後45日行第一次青割,隨後每隔30日青割一次,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政府目前將埃及三葉草歸類為綠肥作物,故大都種植單割型大埔品系,只少數酪農種植多割型卡美品系,但限於氣候環境,最多也只再生一次,再生部份多犛入田中當綠肥。而不論單割或多割型埃及三葉草,在利用當芻料時都採青飼方式,採收時間不定,品質不一,常造成日糧調配的困擾。
埃及三葉草不論青飼或以青貯料餵飼,皆須與乾草混拌,以平衡動物所需之乾物量。國內埃及三葉草於冬季在中部大面積種植,通常只收割一次,為能增加牛隻餵飼的時間,往往提前於生長60日就開始採收,此時產量低,水分含量仍高,雖泌乳量增加,但常造成牛隻軟便現象,故建議生長91日左右產量及品質皆佳的時期採收,經濟效益才會高。埃及三葉草除青飼外,可以萎凋水分至60-70%間,再調製成半乾青貯料(haylage)保存,以長期穩定供應牛羊等草食動物所需的豆科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