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
一、基腐病(basal stem rot)藉流水傳播易由採收傷口侵入,
而後發現第一期筍(春季筍)中末期排水數週有助降低病害,排水僅可降低 40% 發病度。收後的莖部傷口是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途徑,排水無法將已感染的病原去除,僅能減少感染的機率。如將地上部全部割除並曬田,利用地下部縮短莖長出的分櫱苗,就能避免病原菌的感染。經試驗後結果非常好,不排水的對照組發病度 14.2% ,僅排水之處理組為 9.1% ,而排水加上新生分櫱苗之處理組則降為 0.4% 。病原菌可能為兼性厭氣菌,能在高溫及低氧的環境下生存,茭白筍長期湛水栽培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受害植株初期新葉顏色偏向黃綠色,隨後出現與中肋平行之黃色條紋,接著新蘗內捲且顏色枯黃,外位葉及葉鞘部份顏色仍相當濃綠。此時基部中心組織崩解呈軟腐狀,水際下方莖幹基部有惡臭。受害嚴重時,每欉植株僅殘存1~3 株,對秋筍產量影響達40%。本病害係由細菌與真菌性病原複合感染所造成。罹病母莖所分櫱的新芽能殘存病原菌,故宜從未罹病地區選取健康種苗。來日茭白筍採收後,留置於田間的殘體,或秋收後直接耕犁土中的殘株,均可能成為病原菌繁殖或潛伏的居所;因此,春筍採收後,應清除園區內的茭白筍葉片、葉鞘等殘體,以減少病原菌潛伏,並用推薦藥劑,實施田間消毒工作。
二、曬田後,
保持灌溉水流動性:氣溫 28℃以上,對與茭白筍共生的黑穗菌有抑制活動的限制,故曬田結束後宜把田間灌溉水保持流動性,降低地溫,以保持黑穗菌的活性,可減少抽穗開花株的出現。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2%
											
											
												我喜歡:22%
											
											
												很實用:14%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03
											GOOD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03
											Good
										
小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7/03
											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17
											真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17
											好吃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17
											好種植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19
											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