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5
梅是亞洲地區特有的果樹,除我國、日本和韓國外,其他國家很少栽培。是中國華中、華南及西南一帶的原生果樹之一。屬於薔薇科(Rosaceae)桃李亞科(Drupaceae)桃李屬(Prunus Linn.)植物。梅在桃李屬中屬於杏亞屬(Armeniaca Koehne),同亞屬中的近緣植物有杏。
台灣果梅的生產事業起源於何時無明文記載,由零星資料推測,約於260年前,由福建與廣東等地引入,早期記錄見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高拱乾所著《台灣府志》。1944年台灣農家要覽記載,台灣台中州南投郡、濁水溪上游、新竹州桃園郡在海拔700~1,000公尺的山坡有野生種存在。當時以竹崎、員林、新埔等地栽培最多(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1944)。
梅樹由於隱芽易抽發為長枝,樹冠易更新;果實未熟即可採摘,樹勢容易恢復,栽培管理技術較其他核果類容易;果實經鹽漬加工後貯運方便且外銷價格穩定,可在偏遠地區大量栽培。目前(2011年)台灣梅的生產面積高達5,710公頃,其中收穫面積為5,689公頃,種植株數約1,652,859株,年產量42,010公噸。1996年種植面積10,835公頃達最高峰,產量則以1997年之94,090公噸為最高。產值亦是1997年達最高峰為31億5千萬元,是台灣具有相當外銷潛力的水果之一。
台灣梅樹的分佈都集中在南投縣占1,591公頃,集中在信義、水里、國姓等鄉鎮;台東縣占1,584公頃,集中於池上、東河等地區;及高雄市為1,305公頃,三縣共佔78.5%。其餘則分佈在中、南、東部海拔200~1,500公尺的山坡地。梅的消費方式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很少鮮食,因此不會因為鮮果生產過剩而導致價格低廉。
近年來由於主要外銷市場已大部分為勞工成本低廉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取代,且為因應加入世貿組織之衝擊,產業發展目標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為永續發展國內梅產業,如何提升梅園的經營理念,配合政府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顯現出國產梅「差異化」的優勢,才能與國外進口梅低價競爭,開創台灣梅產業新契機。
台灣果梅的生產事業起源於何時無明文記載,由零星資料推測,約於260年前,由福建與廣東等地引入,早期記錄見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高拱乾所著《台灣府志》。1944年台灣農家要覽記載,台灣台中州南投郡、濁水溪上游、新竹州桃園郡在海拔700~1,000公尺的山坡有野生種存在。當時以竹崎、員林、新埔等地栽培最多(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1944)。
梅樹由於隱芽易抽發為長枝,樹冠易更新;果實未熟即可採摘,樹勢容易恢復,栽培管理技術較其他核果類容易;果實經鹽漬加工後貯運方便且外銷價格穩定,可在偏遠地區大量栽培。目前(2011年)台灣梅的生產面積高達5,710公頃,其中收穫面積為5,689公頃,種植株數約1,652,859株,年產量42,010公噸。1996年種植面積10,835公頃達最高峰,產量則以1997年之94,090公噸為最高。產值亦是1997年達最高峰為31億5千萬元,是台灣具有相當外銷潛力的水果之一。
台灣梅樹的分佈都集中在南投縣占1,591公頃,集中在信義、水里、國姓等鄉鎮;台東縣占1,584公頃,集中於池上、東河等地區;及高雄市為1,305公頃,三縣共佔78.5%。其餘則分佈在中、南、東部海拔200~1,500公尺的山坡地。梅的消費方式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很少鮮食,因此不會因為鮮果生產過剩而導致價格低廉。
近年來由於主要外銷市場已大部分為勞工成本低廉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取代,且為因應加入世貿組織之衝擊,產業發展目標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為永續發展國內梅產業,如何提升梅園的經營理念,配合政府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顯現出國產梅「差異化」的優勢,才能與國外進口梅低價競爭,開創台灣梅產業新契機。
附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8%
我喜歡:1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b663622(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2
good
莊*輝(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讚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26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