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地區發展人工培植松露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公元1890年記錄法國的松露園面積達到750平方公里,據稱產量可達2000公噸。直到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產量大量下跌至不足100公噸,學者普遍認為松露產量大跌的原因與戰後歐洲經濟嚴重衰退、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導致大量的松露園遭到廢棄;而且松露產業一向都屬於不可告人之秘密,而松露栽培的方法亦因戰火之洗禮隨園主一同淹沒於歷史中。再者,松露從建園至首次收成可能需要長達十年時間,無法符合當時普遍農民期望快速、穩定及可預測收成的作物需求,因此歐洲以往大量栽植的橡樹及櫟樹等松露宿主植物都遭到移除,改以種植葡萄等作物。
自1970年起,人們開始建立起松露種植園(Truffières或Truffle orchards),並接種松露至各種小苗,其中法國黑孢松露因寄主廣泛、高經濟價值而最為廣泛培植。歐洲於80年代初開始種植法國黑孢松露,約9.5至12年後陸續產出松露。法國黑孢松露除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地自然分布外,由於宣稱人工培植之成功,致使世界各地的一些非傳統松露產區也相繼引入,如摩納哥、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阿根廷、智利、以色列及南非等地,其中位於南半球的紐西蘭只需5年便於1993年首次出產松露;然而,縱使松露菌根苗以每年超過40萬株的大量廣泛栽植,但其年產量還是持續下趺,並未有顯著的影響改變,因此當中仍有不少難關需要去解決。
日本松露產業的開展之初並非以塊菌屬松露為先,當地所指的松露如一般認知不一。傅春旭的松露研究團隊在李春子老師的協助下實際前往日本福岡「虹之松原」及九州大學實驗林的「生之松原」(圖1.3.1)進行海岸松露的觀摩及學習,雖然他們所說的「米松露」及「麥松露」並非塊菌屬,實際為紅鬚腹菌(Rhizopogon rubescens) (圖1.3.2)及龜紋硬皮馬勃(Scleroderma areolatum) (圖1.3.3),但也感受到他們透過「松露」的推廣教育與保育,成功聯結民間力量,達到海岸生態防風林的維護及永續經營的目的(圖1.3.4)。而塊菌屬松露在日本稱為西洋松露,相關的研究處於起步階段近年由東京大學的教授所率領的團隊作深入研究,鉅細無遺的費時10年收集了180多個日本各地的松露子實體,初步發現日本有多達二十多種松露品種,目前已正式發表3個塊菌屬新種,也釐清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以及松露與寄主植物的親合性關係。
圖1.3.1 九州大學實驗林的「生之松原」
圖1.3.2 不同成熟程度的「米松露」 紅鬚腹菌
圖1.3.3 剖半展示出內部結構的「麥松露」龜紋硬皮馬勃
圖1.3.4 民間力量的義務「松露」監督及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