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園藝療育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人的身心效益,其主要的理論如下:
- 注意力恢復理論。
- 心理進化論。
- 超負荷與喚起理論。
- 親生命假說。
1.注意力恢復理論:
發展於1989年,由Kaplan & Kaplan夫婦依據直接注意力(voluntary attention)概念,他們認為人的注意力分成直接注意力與間接注意力(involuntary attention),直接注意力是指要注意的題材不吸引人或是無趣,而需特別集中精神避免分心,過度使用這種注意力將造成疲倦,例如上課和問題解決等;而間接注意力則不同,指不需費力的被吸引而注意者,例如觀賞海景或美麗花朵等。後來更將間接注意力稱為柔性魅力(soft fascination)。當人置身在具魅力的自然環境,其直接注意力將獲得減輕,有助恢復至放鬆的狀態,此種具有注意力恢復的環境具備4項特徵:
- 遠離日常生活 (being away):環境提供個人不同於平常生活的環境(情境)或可從事不同於平常的活動,從而避開了生活中積累的壓力與責任。
- 延展性 (extent):環境中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延展特性,環境中各項元素豐富而和諧,形成一個有次序的較大整體,並且促使人產生進入環境中去一探究竟的意願,例如一個生態豐富的池塘和水邊植物就具有空間延展性,而紅磚古厝和門前幾株玉蘭花或可以讓高齡者回想起年輕時的點滴,應具有時間上的延展性。
- 魅力性 (fascination):環境中具備美的元素,而吸引人不需費力的間接注意力,這種環境令人愉悅,使人容易恢復直接注意力,例如海邊的夕陽或層層遠山的景致。
- 相容性 (compatibility):意指環境很適合個人期待與喜好,並能容許個人從事行動。
2. 心理進化論:
認為心理感動才是人類對自然環境主要的反應。人類祖先為了要維持生存,需要具備探知環境資訊及辨別安全庇護所資訊的能力,而此種能力寫入遺傳密碼,因此偏愛某種有利於生存的景觀環境型態。例如跨種族與地域的多數人對於非洲草原環境具備較高的喜愛程度,而這可能源自於人類祖先對此種安全環境的印記。
3. 超負荷與喚起理論:
認為都市環境刺激會使人的心理或生理產生負面的興奮,並進而讓感官快速疲倦,而進入一個具恢復性的環境,能喚起人類原始的本能,重新連結與植物的密切關係,藉助植物環境與景觀有效的減輕壓力。
4. 親生命假說:
於1984年由愛德華·威爾森在所撰寫「親生命性」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類有種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並將之定義「與其他生命型式相接觸的欲望」。透過這種親近大自然的活動,人得以減輕壓力、恢復注意力,以及回歸靈性思考。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0%
我喜歡:20%
很實用:40%
夠新奇:2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2/08/02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