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黃詩伊
中文病名:
水禽小病毒感染症(Parvovirus infections of waterfowl)
疾病描述:
小病是無封套的單股 DNA 病毒,為二十面體結構,直徑約為20-22 nm。可經由介蛋傳播,感染水禽由糞便排毒而汙染的飼料、飲水及環境,經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而水平傳播。對大部分化學物質、熱或物理消毒方法具有抗性,使用甲醛可以使其失去活性。
致病機制:
鵝、鴨、土番鴨、白羅曼鵝等品種皆有感受性,好發於45日齡以下之雛禽,潛伏期約3-5日。小病毒在食入後可以在腸壁或呼吸道複製增殖,再經由血行造成肝、心臟的嚴重病變。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依病程及臨床症狀可分為幾型
發育遲緩、短嘴(病鴨舌頭伸出露出喙外)、結膜炎、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鬱、軟腳、垂翅、脫毛、縮頸、甩頭、黃白色水樣下痢、食慾不振、口渴,症狀發生後4-8小時開始出現死亡,死亡率可達45-100 %。
1.甚急性型:多發於6日齡以內雛番鴨,發病急只特續數小時。多
病雛沒有表現出本病的特徵就衰竭、倒地死亡、 臨死前兩腿亂劃,頭頸向一側扭曲。
2.急性型:多發生於7~ 14日齡雛番鴨。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羽毛鬆亂,兩翅下垂,尾端向下彎曲;行動無力,不願走動,厭食,離群呆立;腹瀉,排出灰白或淡綠色稀糞,黏附於肛門周圍;呼吸困難,喙端發紺,後期常常蹲伏,張口呼吸。病程為2~ 4日。
3.亞急性型:多發生於日齡較大的雛鴨。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蹲伏,兩腿無力。行走遲緩,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黏附於肛門周圍。病程一般為5~ 7日病死率低,大部分康復鴨出現頸部、尾都脫毛,喙變短,生長發育受阻。
肉眼病變:
腹水、肌腺胃黏膜出血、糜爛,特徵性病變在空腸中、後段顯著膨脹,腸腔有纖維素性圓柱狀團塊、腸管壞死性偽膜,肝臟腫大、白點、漿液纖維素性肝包膜炎,脾臟腫大,心尖鈍圓、心肌變性、心外膜炎、冠狀溝脂肪潮紅,肺水腫,腹膜炎
預防控制方法:
生物安全: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消毒禽舍,出入場舍時須消毒並穿戴手套及雨鞋。
飼養管理:單一來源入雛,避免不同齡家禽混養,避免鴨鵝混養。
適當的防疫計畫:於種禽實施免疫計畫,並監測種禽之抗體力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