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
作物於栽培過程中,雜草對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影響甚鉅,除草成為栽培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目前臺灣的雜草種類超過500種,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及蓼科植物種類為主(表1),多數農地雜草為高度混生的複合草相。雖然雜草於作物園區對作物易造成養分及水分競爭的問題,但土表的草本植物也具有調節土壤微氣候及坡地水土保育的生態意義。目前慣行農法主要使用化學除草劑防除雜草,部分配合機械割草,降低雜草對作物生長的危害。近年由於環保意識及食安問題備受關注,全球於「雜草防除」的理念,已漸轉變為「雜草管理」,即是經由調控雜草的生長環境,降低或抑制雜草的萌芽與競爭力,將雜草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 ||||||||||||||||||||||
表1. 農地常見雜草種類
|
||||||||||||||||||||||
雜草扮演之角色 一般作物園區內的地被植物與作物生長或產量、品質之間的關連性極為密切。以生產農作物的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時,園區內的地被植物被視為雜草,所見者皆為其負面影響,所以對雜草所採取的處理方式以防除為主。然而於坡地或多雨地區栽種作物,其土壤沖蝕需要依賴土表覆蓋植物的控制,才能達水土保持之效果,因此園區內地被植物之存在具有對環境安全性之特殊功能。 1.雜草對於作物的影響: (1)雜草與作物於土壤水分及養分之競爭。 (2)雜草成分之毒質傷害。 (3)雜草為病蟲之寄主。 (4)雜草為蛇鼠及其他有害動物的藏匿場所。 (5)雜草對園區管理作業的干擾。 2.雜草於生態保育的意義 (1)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2)減少作物園區表土的沖刷與侵蝕。 (3)減少土壤肥料的流失。 (4)調節土壤溫度及濕度。 因此適宜的「雜草管理」,並非一定要將雜草完全除去,而是當雜草造成作物生長或栽培管理的干擾時才移去或防治。若將雜草善加管理和利用,可兼具調節微氣相與水土保育的功能,其於作物植株生態系的意義。 |
||||||||||||||||||||||
(文章節錄自:袁秋英 雜草及防治技術介紹) |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