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介質造就高品質蔬菜苗 林應樹--楊梅鎮蔬菜產銷班第一班班長暨紫城農場負責人
文/攝影:劉竹茵
「植物其實是有心的,它會認識施加在它身上的養分,只要用心照顧,植物會越長越好、越長越快,味道也會更濃郁甜美。」這番話透漏出紫城農場的主人林應樹,對育苗有其獨到的見解,配合多年種植的經驗與自己研究的成果,其育苗備受各界的肯定。此外,林應樹先生也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紫城農場時常與學術單位及政府機關配合,提供農村體驗活動及學習的環境,內容包括了主題式的介紹各類蔬菜特性,還有蔬菜之育苗及移植等DIY活動。
新世代自動化的經營哲學
楊梅鎮蔬菜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林應樹,甫獲得2009全國模範農民的榮譽,現年53歲的他雖然只有國中畢業,但自己修繕自動化播種機、自創介質土、設計配套設施,其育苗專業令人佩服。林先生說他原本是紡織廠的主管,在30歲那年由於父親車禍受傷,才開始接手父親的傳統露天苗園,雖然從小有跟著父親種植過,但他一開始還是先到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受訓,向許多農業專家請教蔬菜育苗的技術與概念。他認為父親的傳統土播苗幾乎都需要靠人力作業,生產效率不高,現在自動化技術這麼發達,一定有方法可以讓育苗過程盡量自動化。經過不斷的鑽研與農業改良專家的協助下,在民國84年時,林先生開始將育苗方式由土播苗改成穴盤育苗。穴盤育苗方式因其幼苗在穴格中各自獨立生長,互不干擾其生育,比起傳統的土播苗方式植物可以生長更快速,品質穩定均一,具有規格化、整齊性、單位面積株數多、縮短育苗日數等優點。此外,配合從土播苗改成穴盤育苗的方式,農場也開始另外搭建設施擴充設備,改建成半自動化的專業蔬菜穴盤育苗農場。林先生追求自動化的播種育苗流程絕不是沒有道理的,以科學的論點來看,追求生產利潤的提升,不單單是降低生產的成本而已,透過自動化裝備的設置,讓單位時間的產量能夠最大化,才能夠獲取最大的利益。
在號稱半自動化的紫城農場中,走進播種室一看,可看到一個大大的牌子高掛著,上頭詳細的介紹整個播種流程:依序是穴盤排放、介質攪拌機、介質傳送機、填土、整平、打洞、播種。在穴盤排放方面,是由自動化的機器設備將穴盤整齊的排放;介質攪拌機與介質傳送機都是全自動的,唯一需要人力支援的地方,就是介質攪拌機需要人工去裝填,林應樹說目前並無打算要使其自動化,因為要設計專屬介質流動管線的成本過高,以目前的生產量評估起來不符合經濟效益,未來如果有更大量的產能時,才會考慮使其自動化。而介質裝填完畢之後,填土、整平以及打洞的步驟也都是機器自動操作;播種則是利用真空吸頭及導管將種子播於穴盤的各個穴格內,整理後便可置催芽室待其發芽,便完成了整個播種的流程。
發芽後會將苗盤送至紫城農場特別設置的育苗場,場內主要具有電動天車型澆水系統,能夠同時對大範圍的小苗作灌溉,節省人工灑水所消耗的時間與資源,這是農場主人林應樹先生自己構思出來的,他覺得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只不過有個小缺點:由於自動灑水系統的噴灑範圍是扇形,在灑水後一定會有因為灑水範圍重疊到而得到比較多水分的小苗,以及在死角的地方而無法獲得水分的小苗,這兩個地方要特別小心照顧,以免小苗因此而發育不良。此外,在灑水時間的控制上,林先生認為還是必須人工去控制,雖然以現在的科技而言,是有辦法設定固定時間讓系統去噴灑,但灑水量的多寡與灑水的時間,須配合氣候的不同來控制。譬如說,當大太陽的時候,水量就必須噴灑多一點;而連續好幾天下雨的時候,水量就必須減少,如此菜苗才能順利的成長。目前尚無法利用自動化做到這種控制程度,所以還是仰賴人工在操控。
研發改良介質,供應北台灣蔬菜苗
林應樹先生每年培育銷售的蔬菜穴盤苗達150萬株,依據四季不同的氣候生產當季的蔬菜苗,主要供應新竹以北地區,銷售通路以賣給傳統市場的菜苗批發商居多,也有在積極開發自己的客源,而為加強農場品牌宣傳,有專屬紫城農場的包裝紙箱品牌標示並製作農場簡介,以協助農場產品行銷,並建立品牌信譽,提昇其競爭優勢,未來希望能夠供應北部地區50%的蔬菜穴盤苗。
由於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在善待土地的前提之下,以『一切遵循自然為準則』的有機農業興起,林先生也開始從事有機育苗的工作,在農場中特地隔出有機苗的栽培溫室,完全不施用化學產品,僅以環境控制及雜草處理來改善病蟲害情況,配合通風與水分控制管理,細心且用心的照顧這群有機幼苗。
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林先生說蔬菜苗就好比剛出生的嬰兒,種苗的人就像是接生的醫生與護士,一定要非常小心的照顧與看護,幼苗才能順利的成長茁壯,最好的方法是讓幼苗有著健康的成長環境,病蟲害的情況自然就會減少。現在育苗都是在溫室內,蟲害的情形比較不嚴重,至於病害的部分,只要事前控制好介質的量多寡,生長中的施肥與澆水的程度,自然能將病害降到最低。因此,介質的好壞往往會影響到育苗的成敗,尤其穴盤之格子極小,只能容納少量的介質,因此穴盤育苗對良好的介質之需求就更為迫切。
目前市面上的介質普遍價格都相當昂貴,且買到的品質也相對不穩定,造成育苗的生長情形也不好控制,為了改善品質問題與節省成本,林先生在幾年前毅然決定要自己研發介質,經過與農業專家討論、父親留傳下來的經驗與自己不斷的嘗試失敗之後,花了將近三年多左右的時間,終於研發出以牛糞、稻殼等農業廢棄物為材料發酵而成的介質土,這是相當適合育苗的介質。在使用自己研發的介質之後,蔬菜的發芽率提高到了九成,而成本可以節省到五成!
教育農場拉近人與植物的距離
位於桃園縣楊梅鎮的紫城教育農場,在一片竹林與相思樹的環繞中,是全台少數以各種蔬菜育苗作為主要展覽重點的農場,林先生說目前紫城農場總面積有1.5公頃左右,包含現代化冷藏恆溫催芽室,約占2坪;寬敞的溫室內,各種幼嫩的菜苗整齊的排放於架上,約佔200坪;自行研發的堆肥與育苗用的介質製作場,則占160坪;剩下的是蔬菜播種作業工作室,以及配合政府實施休閒農業政策所打造的影音視聽教育室。農場內的設備完善、解說詳盡,可讓人在一片綠意中,輕鬆的觀摩及學習穴盤苗生產的完整流程,深具自然生態教育、保育宣導教育與學術研究教育的意義。
林先生說對於農業有興趣的機關團體若事先預約,農場會提供詳細的育苗流程解說介紹以及自己本身的經驗分享,回程時,還能夠選購些應時的蔬菜苗回家,自己嘗試著栽種無農藥的蔬菜,可將在農場裡學習到的技巧現學現賣,自然又健康,也更具教育意義。另外,也配合政府的漂鳥計畫提供農場資源,希望能夠對於推廣台灣的農業,盡上一份自己棉薄的心力。
紫城農場結合了農業生產、教育功能及體驗農業活動於一爐,是兼具知性與鄉土趣味的農場。雖然農場有許多的功能,但林先生強調目前仍是以專業蔬菜育苗生產者自居,他的期望是成為台灣最好的蔬菜幼苗提供者,而非是個經營教育或休閒農園相當出色的農場主人。因此,他一直都沒有打算要去主動去招攬遊客或是做廣告行銷,避免因為參觀的人數太多或是頻率太高,反而會影響到育苗的生產種植情形,這就不是他當初接手經營紫城農場的目的。
下一代接手繼續經營
林先生由父親手上接下育苗場的經營工作,並將其發揚光大,在育苗技術上不斷創新,為了讓良好的生產技術能持續傳承下去,而不會產生斷層的現象,目前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已經在育苗場裡面幫忙,熟悉育苗場的種種事務以及經營狀態。女兒先接觸實際的生產線流程,兒子由於剛當完兵回來,因此暫時先處理一些菜苗買賣的業務,之後也一樣會投入實際栽培與種植蔬菜育苗的工作。雖然身處務農的傳統產業,但林先生的想法卻不保守,他認為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常常需要面對不同的困難,必須要隨時做好準備,為了讓小孩能夠迎接挑戰,他開始漸漸退居幕後,將未來交給年輕一代來發揮,相信在年輕人的創意下,一定能開創出另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