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溫暖了冬季的無毒胡麻-臺南市善化區胡麻產銷班第4班
刊登日:105/03/14
4,012
時序入冬,隨著氣溫漸漸轉涼,臺南善化區周圍的田地裡開始出現一束束紮成像是營火晚會的柴薪束似的小尖塔,由四、五束綑成一綑的植株架成,整齊並排成列在田邊,這可不是要預備燒來取暖的營火,而是胡麻收成的季節到了。
臺南是臺灣重要的胡麻產區,貢獻了8成以上的產量,尤其是西湖、善化、安定一帶,由於氣候與土壤皆適合胡麻生長,近年又打響在地胡麻口碑,讓人一想到臺灣產胡麻那又香又醇的好滋味就想到臺南。
農會在地深耕 打響無毒口碑
早期臺灣胡麻的收購價格並不高,種植過程又耗費人工十分辛苦,農民的種植意願並不高,善化區農會為了推廣胡麻種植,因此在市場收購價只有每台斤75元左右時,即以每台斤130元的高價向農民收購,提高農民的種植意願,進而帶動整體胡麻價格,大幅改善了胡麻農的收入,而契作面積也隨著經營結果成效優良迅速成長,從第一年的20公頃增加到今年全收購了200公頃。而農會為了保存優良胡麻種子,還額外以每台斤150元的高價指定收購一部分農地的胡麻收穫,以確保每年皆有足量的優良種子可提供給農民播種。
此外,農會還不定期邀請專業人士向農民授課,舉辦講座宣導合理化施肥、用藥管理等觀念,並嚴格定期送驗當期收成的胡麻以及田地的土壤,確保農業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等皆在標準值以下。合作的農民們也十分配合,從收成期前就停止使用農藥,即便是留種用的田地也比照辦理,因此在田間不時可見因病蟲害而泛黃枯萎無法收成的植株。這種用心的態度打響了在地胡麻的好名聲,更使臺南農會出品本身即成為一個可信賴的品牌。
開發多元產品 堅持10%利潤
以整體消費量來看,臺灣本土產的胡麻比例其實非常少,只占總量的2%,而每年進口的胡麻卻高達38,000公噸。其實,相較國外進口的胡麻,臺灣本土品種具備獨特的香氣,而地產地消更可避免胡麻久放易產生黃麴毒素的問題,十分值得推廣。
為了向民眾推廣臺灣本土胡麻,每年11月左右進入胡麻收成期時,臺南的西湖、善化、安定三個主要胡麻產區的農會都會聯合舉辦「臺南胡麻產業文化季」,邀請民眾前往活動會場品嚐胡麻料理、認識胡麻的栽培與榨油過程,並進行相關農產品販售。除了傳統料理常用的胡麻油,善化區農會還推出以冷壓法製作的胡麻清油,並以「善化好禮結善緣」的概念,設計了裝入胡麻油、胡麻清油與芝麻麵的「善緣禮盒」,分為一般版與喜餅版,方便民眾送禮。而芝麻粉、芝麻香鬆等食品也皆是熱門產品,農會還利用胡麻萃取物製作胡麻洗髮精、護手霜、防蚊膏等產品,煉製過程中的胡麻殘渣則製成有機肥料回歸田地,絲毫不浪費。
提及是否考慮多設其他通路據點,農會總幹事洪錦秀小姐稍微露出為難的表情說,為了讓一般民眾也能負擔好產品,農會將產品的利潤壓的非常低,只有10%左右且堅持不因熱銷而調漲,因此面對許多通路動輒收取10%以上的抽成,要鋪貨到各縣市有其困難度。不過,目前除了直接前往農會或在臺南新光三越購買外,民眾也可到農會的電子商務網站線上訂購。
臺灣胡麻栽培 避颱風晚播種
臺灣胡麻現行普遍使用的品種是民國81年育成的「臺南1號」,一年兩作,分別於6月與12月左右收成,但因第一期耕作的收穫期適逢梅雨季,往往導致收成時無法曬乾植株,脫粒作業難以進行,胡麻甚至會因水份過多而淹死,實際可收穫比例十分低,因此農民對第一期胡麻的耕種意願非常低,會改種水稻或其他作物,除了讓收成結果較佳以外,輪作也可有效降低發生病蟲害的機率,一舉兩得。第二期胡麻則通常會挑颱風季過後再播種,避免幼苗剛發芽就被颱風過於豐沛的水量淹死,即便如此,有時農民還是會遇到預期之外的晚颱摧毀方辛苦種下的幼苗,只重新種植,也因此在11月中旬許多田地開始準備收成時,會發現部份田地的胡麻才正開著美麗的白花準備結果。
90歲胡麻達人 間苗用藥有訣竅
「都是靠天氣好啦!」問起栽培胡麻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小撇步,高齡92歲的胡麻達人李新福伯伯開朗地笑著說,笑容裡洋溢著的是臺灣老農多年來勤奮踏實、看天吃飯的樸實與謙虛。雖然謙說沒什麼特別的技巧,新福伯笑談間還是和我們分享了幾個十分受用的經驗,例如:在間苗時,讓胡麻苗之間保持6~8吋的距離是最剛好的,過密的幼苗則可移到其他空地繼續種植;還有他總是在胡麻成長初期便施灑稀釋過的各種病蟲害農藥,此後便不需再灑藥,除了可以避免過晚用藥導致收成時的農業殘留問題外,新福伯多年的經驗裡,這樣的做法也能有效避免後續的病蟲害問題。
等到11~12月,胡麻植株開始漸次轉黃,蒴果中的種子變成黑色時,就到了收成的時節。今年少雨,病蟲害較往年少,因此收成狀況很不錯,可見各胡麻田中皆是綠油油一片昂然挺立的胡麻植株。而新福伯的田裡所種出的胡麻植株與往年一樣又高又直,結出的胡麻蒴果也是如拇指般飽滿碩大,品質一流。胡麻收成連根拔 立起日曬再脫粒傳統的收成作法會將整株胡麻連根拔起,十幾株綁成一束,再將4束左右的胡麻架成四角錐狀立於田間利用太陽曝曬,待1~2週後再於田間鋪上防水布敲打已曬乾的胡麻植株進行脫粒作業,最後篩除不需要的枯枝與落葉,便可將得到的胡麻送去加工或是冷藏留存。連根拔起的做法可以讓胡麻植株頂端尚未完全成熟的蒴果在曝曬期間繼續吸收養分,等到脫粒時便差不多完全成熟而不會浪費,但這種做法十分費工,尤其下過雨後土壤凝結成硬塊,植株更難拔起,因此也有許多農民改以鐮刀將胡麻直接割下,雖會少收穫一部分的蒴果,但可節省許多力氣。
胡麻農高齡化 引進自動化收成目前善化區共有3個胡麻產銷班,共有約110位農民加入,除了部份參與「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的農民有五十幾歲的壯年成員以外,多為7、80歲以上的老農,人力斷層十分嚴重。推廣股的胡明哲先生表示,由於年輕人大多偏好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因此即使有年輕人投入農業,雜糧作物多不是首選,尤其胡麻的整體栽種與收成過程幾乎全靠人力,十分辛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低,隨著目前耕種胡麻的老農年紀漸長、體力衰退,未來臺南附近胡麻田的景緻可能將不復見。雖有考慮建議引進農業外勞,但考量到農忙期集中,農閒期間外勞的安置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都是問題,目前尚未找到比較完善的人力解決方案。
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目前農會已開始研究引進國外自動脫粒機器的可能性,但相較國外的品種,目前臺灣的胡麻品種種子顆粒較小,不適合國外的機器設計,現階段正嘗試於臺南地區栽種國外品種,若是栽培結果成功,未來將有望正式引進機器自動化部份收成作業,希望能透過減輕農民的工作負擔,讓年紀漸長的老農們能負荷較大的耕種面積,並增加年輕人投入種植胡麻的意願,讓臺灣的優質胡麻能持續被種植下去。
*雖然臺灣產胡麻較進口油風味香濃,廣受消費者歡迎,但以整體消費量來看,在臺灣本土產的胡麻比例其實非常少。以民國100~102年為例,平均每年進口超過38,000公噸的胡麻,其中以印度為最大宗,根據民國102年海關統計的進口量數據,印度進口的胡麻約佔整體進口量的40%,其次是緬甸與泰國,分別佔了21%與13%。相對於進口量,臺灣本土的胡麻產量只佔總量的約2%。
●臺南市善化區胡麻產銷班第四班
臺南市善化區文正里進學路國小巷16號
班長:蘇正雄
聯絡窗口:胡明哲06-5836111
採訪•攝影 楊昕
臺南是臺灣重要的胡麻產區,貢獻了8成以上的產量,尤其是西湖、善化、安定一帶,由於氣候與土壤皆適合胡麻生長,近年又打響在地胡麻口碑,讓人一想到臺灣產胡麻那又香又醇的好滋味就想到臺南。
農會在地深耕 打響無毒口碑
早期臺灣胡麻的收購價格並不高,種植過程又耗費人工十分辛苦,農民的種植意願並不高,善化區農會為了推廣胡麻種植,因此在市場收購價只有每台斤75元左右時,即以每台斤130元的高價向農民收購,提高農民的種植意願,進而帶動整體胡麻價格,大幅改善了胡麻農的收入,而契作面積也隨著經營結果成效優良迅速成長,從第一年的20公頃增加到今年全收購了200公頃。而農會為了保存優良胡麻種子,還額外以每台斤150元的高價指定收購一部分農地的胡麻收穫,以確保每年皆有足量的優良種子可提供給農民播種。
此外,農會還不定期邀請專業人士向農民授課,舉辦講座宣導合理化施肥、用藥管理等觀念,並嚴格定期送驗當期收成的胡麻以及田地的土壤,確保農業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等皆在標準值以下。合作的農民們也十分配合,從收成期前就停止使用農藥,即便是留種用的田地也比照辦理,因此在田間不時可見因病蟲害而泛黃枯萎無法收成的植株。這種用心的態度打響了在地胡麻的好名聲,更使臺南農會出品本身即成為一個可信賴的品牌。
開發多元產品 堅持10%利潤
以整體消費量來看,臺灣本土產的胡麻比例其實非常少,只占總量的2%,而每年進口的胡麻卻高達38,000公噸。其實,相較國外進口的胡麻,臺灣本土品種具備獨特的香氣,而地產地消更可避免胡麻久放易產生黃麴毒素的問題,十分值得推廣。
為了向民眾推廣臺灣本土胡麻,每年11月左右進入胡麻收成期時,臺南的西湖、善化、安定三個主要胡麻產區的農會都會聯合舉辦「臺南胡麻產業文化季」,邀請民眾前往活動會場品嚐胡麻料理、認識胡麻的栽培與榨油過程,並進行相關農產品販售。除了傳統料理常用的胡麻油,善化區農會還推出以冷壓法製作的胡麻清油,並以「善化好禮結善緣」的概念,設計了裝入胡麻油、胡麻清油與芝麻麵的「善緣禮盒」,分為一般版與喜餅版,方便民眾送禮。而芝麻粉、芝麻香鬆等食品也皆是熱門產品,農會還利用胡麻萃取物製作胡麻洗髮精、護手霜、防蚊膏等產品,煉製過程中的胡麻殘渣則製成有機肥料回歸田地,絲毫不浪費。
提及是否考慮多設其他通路據點,農會總幹事洪錦秀小姐稍微露出為難的表情說,為了讓一般民眾也能負擔好產品,農會將產品的利潤壓的非常低,只有10%左右且堅持不因熱銷而調漲,因此面對許多通路動輒收取10%以上的抽成,要鋪貨到各縣市有其困難度。不過,目前除了直接前往農會或在臺南新光三越購買外,民眾也可到農會的電子商務網站線上訂購。
臺灣胡麻栽培 避颱風晚播種
臺灣胡麻現行普遍使用的品種是民國81年育成的「臺南1號」,一年兩作,分別於6月與12月左右收成,但因第一期耕作的收穫期適逢梅雨季,往往導致收成時無法曬乾植株,脫粒作業難以進行,胡麻甚至會因水份過多而淹死,實際可收穫比例十分低,因此農民對第一期胡麻的耕種意願非常低,會改種水稻或其他作物,除了讓收成結果較佳以外,輪作也可有效降低發生病蟲害的機率,一舉兩得。第二期胡麻則通常會挑颱風季過後再播種,避免幼苗剛發芽就被颱風過於豐沛的水量淹死,即便如此,有時農民還是會遇到預期之外的晚颱摧毀方辛苦種下的幼苗,只重新種植,也因此在11月中旬許多田地開始準備收成時,會發現部份田地的胡麻才正開著美麗的白花準備結果。
90歲胡麻達人 間苗用藥有訣竅
「都是靠天氣好啦!」問起栽培胡麻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小撇步,高齡92歲的胡麻達人李新福伯伯開朗地笑著說,笑容裡洋溢著的是臺灣老農多年來勤奮踏實、看天吃飯的樸實與謙虛。雖然謙說沒什麼特別的技巧,新福伯笑談間還是和我們分享了幾個十分受用的經驗,例如:在間苗時,讓胡麻苗之間保持6~8吋的距離是最剛好的,過密的幼苗則可移到其他空地繼續種植;還有他總是在胡麻成長初期便施灑稀釋過的各種病蟲害農藥,此後便不需再灑藥,除了可以避免過晚用藥導致收成時的農業殘留問題外,新福伯多年的經驗裡,這樣的做法也能有效避免後續的病蟲害問題。
等到11~12月,胡麻植株開始漸次轉黃,蒴果中的種子變成黑色時,就到了收成的時節。今年少雨,病蟲害較往年少,因此收成狀況很不錯,可見各胡麻田中皆是綠油油一片昂然挺立的胡麻植株。而新福伯的田裡所種出的胡麻植株與往年一樣又高又直,結出的胡麻蒴果也是如拇指般飽滿碩大,品質一流。胡麻收成連根拔 立起日曬再脫粒傳統的收成作法會將整株胡麻連根拔起,十幾株綁成一束,再將4束左右的胡麻架成四角錐狀立於田間利用太陽曝曬,待1~2週後再於田間鋪上防水布敲打已曬乾的胡麻植株進行脫粒作業,最後篩除不需要的枯枝與落葉,便可將得到的胡麻送去加工或是冷藏留存。連根拔起的做法可以讓胡麻植株頂端尚未完全成熟的蒴果在曝曬期間繼續吸收養分,等到脫粒時便差不多完全成熟而不會浪費,但這種做法十分費工,尤其下過雨後土壤凝結成硬塊,植株更難拔起,因此也有許多農民改以鐮刀將胡麻直接割下,雖會少收穫一部分的蒴果,但可節省許多力氣。
胡麻農高齡化 引進自動化收成目前善化區共有3個胡麻產銷班,共有約110位農民加入,除了部份參與「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的農民有五十幾歲的壯年成員以外,多為7、80歲以上的老農,人力斷層十分嚴重。推廣股的胡明哲先生表示,由於年輕人大多偏好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因此即使有年輕人投入農業,雜糧作物多不是首選,尤其胡麻的整體栽種與收成過程幾乎全靠人力,十分辛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低,隨著目前耕種胡麻的老農年紀漸長、體力衰退,未來臺南附近胡麻田的景緻可能將不復見。雖有考慮建議引進農業外勞,但考量到農忙期集中,農閒期間外勞的安置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配套都是問題,目前尚未找到比較完善的人力解決方案。
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目前農會已開始研究引進國外自動脫粒機器的可能性,但相較國外的品種,目前臺灣的胡麻品種種子顆粒較小,不適合國外的機器設計,現階段正嘗試於臺南地區栽種國外品種,若是栽培結果成功,未來將有望正式引進機器自動化部份收成作業,希望能透過減輕農民的工作負擔,讓年紀漸長的老農們能負荷較大的耕種面積,並增加年輕人投入種植胡麻的意願,讓臺灣的優質胡麻能持續被種植下去。
*雖然臺灣產胡麻較進口油風味香濃,廣受消費者歡迎,但以整體消費量來看,在臺灣本土產的胡麻比例其實非常少。以民國100~102年為例,平均每年進口超過38,000公噸的胡麻,其中以印度為最大宗,根據民國102年海關統計的進口量數據,印度進口的胡麻約佔整體進口量的40%,其次是緬甸與泰國,分別佔了21%與13%。相對於進口量,臺灣本土的胡麻產量只佔總量的約2%。
●臺南市善化區胡麻產銷班第四班
臺南市善化區文正里進學路國小巷16號
班長:蘇正雄
聯絡窗口:胡明哲06-5836111
採訪•攝影 楊昕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7%
我喜歡:31%
很實用:3%
夠新奇:6%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翔翔(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06/15
good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7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