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東部地區有機大豆栽培與管理
刊登日:106/07/11
7,625
大豆,在臺灣俗稱為黃豆,屬一年生之豆科植物,大豆依種皮顏色及利用方式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包括黃豆、黑豆、青皮豆、毛豆。其籽粒蛋白質含量高,用途十分廣泛,國內大豆需求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在政府推動活化休耕農地,鼓勵農田復耕的政策下,利用有機栽培技術種植,生產出安全、品質佳且非基因改造的國產有機大豆,提供消費者健康優質農產品,也可讓農業耕作環境能永續發展,增加農友收益。
有機大豆不同品種特性
大豆為短日性作物,其生長受環境影響明顯,除少數品種對日照長短不敏感外,大部分品種多少有敏感性,因此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日照長短及土壤,選擇適合品種栽培,以生產出安全且品質新鮮優良的國產有機大豆。
● 花蓮1號:初期生長勢強,葉型較大,植株高度適中,分枝角度大,屬有限生長型;種子橢圓形,種皮淺黃色,臍黃褐色,百粒重20~25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5天,夏作100~105天。
● 花蓮2號:植株初期生長旺盛,生育中後期後葉型較小,植株呈圓錐型,植株高度適中,屬半無限生長型,耐白粉病之發生,適合機械收穫;種子圓形,種皮黃色,臍黃褐色,百粒重18~22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7天,夏作95~100天。
● 台南3號:屬於青仁黑豆,生長勢強,分枝多,不宜密植,具不裂莢特性,適合機械收穫;百粒重10~13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5天,夏作100~105天。春作播種期宜早,避免生育延遲,遭受梅雨危害。
● 台南5號:屬於黃仁黑豆,種子橢圓形,屬有限生長型,成熟期落葉性良好,適合機械收穫;百粒重23~26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03~113天,秋作83~88天。
有機大豆田間栽培管理
(一) 整地:前作物收穫後以耕耘機翻耕一次;休耕地種植者應較有耕作田區多翻耕一至二次,減少日後雜草發生。播種前均勻施肥,以平畦栽培方式種植,整地後同時在田區四周作排水邊溝以利排水。
(二)播種及栽培密度:
1. 播種期:東部地區大豆播種期分為春作(2月中旬至3月中旬)及夏作(6月下旬至7月中旬),惟夏作生育期常因颱風豪雨造成田間積水,植株倒伏導致產量減少,因此以春作栽培為主,且不宜過早播種以避開成熟期遇梅雨造成損失。播種日前後數天內若可能下雨,應避免播種作業。
2. 栽培密度:每公頃種子用量約40~50公斤。配合使用之中耕機決定行距寬度,以60~80公分為宜。可委請代耕業者操作真空播種機播種,行距約75公分,株距5~6公分,播種深度約3公分,每小時可播0.5~0.8公頃;本場研發之「附掛式旱田播種機」行距可調整,每小時約可播0.5公頃。小面積栽培宜人工進行條播,以中耕機作5~8公分之淺溝,株距約5公分,播種後隨即覆土,厚度約2~3公分,並在田區四周施作排水邊溝以利排水。
(三) 有機質肥料施用量與方法:
整地前一個月採取土壤樣品分析,至少每隔2~3年檢驗乙次,依據作物需求及土壤檢驗結果推估施肥量。大豆有機栽培之有機質肥料用量需視土壤有機質含量而定。以N:P2O5:K2O=4.9:2.1:1.9含量之有機質肥料為例,每公頃約需1,000~1,300公斤,可於基肥一次施用,施用時間於播種前10~15天均勻撒布,並隨即整地掩埋入土。
(四) 中耕及除草:中耕及除草次數視田間雜草發生情形而定,在播種後20~25天,株高10~15公分行中耕淺培土兼除草。播種後30~35天,株高20~30公分時執行第二次中耕除草;開花以後為避免影響結莢,必要時可手工進行株間除草。
(五) 灌排水:大豆生育期需灌水3~4次,分別在播種前、花芽分化期、幼莢形成期及子粒充實期,視田間狀況各灌溉一次,成熟期宜保持乾燥。全面灌溉後隨即排除多餘的水。生育期間若遇豪雨,應儘速排除田間積水。
(六) 收穫與調製:在大豆植株葉片脫落,豆莢開始由綠色轉為黃色,乾燥豆莢呈褐色或黃褐色,用手輕拍豆莢有響聲時,即為收穫適期。採收應在晴天上午露水乾後進行,以雜糧聯合收穫機進行大面積採收,可同時完成刈割、脫粒等作業。若以人工採收時,將成熟植株以鐮刀自基部割下,或連根部拔起後根部相碰打落泥土,在曬場攤開曬乾後進行脫粒。可利用脫粒機進行脫粒。脫粒後,以本場研發之「大豆初級選別機」,挑出破碎粒、夾雜物、扁皺及生育不良的大豆後,即可出售。
(七) 留種與貯藏:留種用的大豆種子,應具備高度遺傳純度,以確保品種的特性,不含其他夾雜物或異品種,大豆種子應挑選無紫斑籽粒,採收後儘速乾燥至含水率11~12%左右後,以2~3層塑膠袋包裝密封,並貯藏於5~10℃、相對濕度50~65%的冷藏庫中,以確保發芽率在85%以上。發芽率不足將造成田間缺株,不利於栽培管理並使產量下降。簡易判定種子水分含量,可用牙齒咬之有清脆的響聲且隨即斷裂,或用石頭敲擊隨即碎裂,表示該種子含水率約在12%以下。
病蟲害管理
大豆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種類主要有紫斑病、露菌病、白粉病、銹病、豆莢螟、潛蠅、夜蛾類、蚜蟲、薊馬、葉蟬、葉蟎等,因危害植株部位、時期不同防治方法亦異。
(一) 整地前田區宜進行浸水2天,翻犁後並曝曬土壤。整地時同時打入菸葉粕或菸骨粉及拮抗微生物、微生物肥料等取代一部份基肥,可預防苗期病蟲害。保持田間衛生,藉耕犁時將作物殘株深埋,以減少病原菌再感染,清除周邊雜草。並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或間作綠肥及施用有機肥促進土內有益菌繁殖。
(二)選擇健康未帶病菌種子播種。或混拌木黴菌等拮抗微生物後播種。
(三) 種植於排水良好之田區,注意田間排水。避免密植以保持通風良好,並注意肥培管理,勿偏施氮肥,以防葉片過於茂密。
(四) 大豆生育期間可懸掛性費洛蒙陷阱盒誘殺甜菜夜蛾成蟲(藍色)和斜紋夜盜蟲(紅色),每公頃約懸掛10個,每月分別定期更換性費洛蒙誘引劑1次,且全生育期均需懸掛,薊馬及潛蠅則可使用黃色粘紙誘引防治,每公頃約400張。
1. 生長初期:注意蚜蟲的發生,必要時可噴施苦楝油防治蚜蟲,以防病毒病傳染,亦可同時防治薊馬、葉蟬等。
2.開花期及結莢期:可噴灑蘇力菌、白殭菌防治毒蛾及豆莢螟。
3. 生育中後期:若有白粉病可以葵花油、小蘇打或枯草桿菌防治,或以硫黃粉防治,亦同時防治葉蟎,但夏季太熱需注意避免使用以避免藥害,可改用窄域油進行防治,窄域油對銹病亦有防治效果。
結語
東部地區具有乾淨的空氣、水源與土壤環境,適合有機農業的發展,國產有機大豆不但新鮮、安全,也不用擔心是否有藥物殘留,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加上小型豆漿機的普及化,大豆是一種可以直接進入家庭加工利用的農產品,愈來愈多人寧可花較多的錢購買非基改的國產有機大豆,造成國產有機大豆供不應求。本場在配合政府活化休耕農地政策及推廣有機作物多樣化前提下,積極推廣適合東部地區有機大豆之栽培方式,目前花蓮地區栽培大豆面積由101年的9公頃,至104年種植面積已超過100公頃以上,預計栽培面積會逐年上升。為因應1公頃以下規模之小農栽培大豆,本場亦研發出「大豆初級選別機」,適合小農進行初級選別後直接包裝出貨。在各位農友及改良場團隊等共同努力之下,從栽培方式及機械化輔助,可望增加有機大豆產能及減少成本,使農民收益增加,且大豆屬於契作進口替代作物之一,因此,選種有機大豆具高度發展潛力。
文圖/余德發、陳任芳、游之穎、張光華、陳正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有機大豆不同品種特性
大豆為短日性作物,其生長受環境影響明顯,除少數品種對日照長短不敏感外,大部分品種多少有敏感性,因此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日照長短及土壤,選擇適合品種栽培,以生產出安全且品質新鮮優良的國產有機大豆。
● 花蓮1號:初期生長勢強,葉型較大,植株高度適中,分枝角度大,屬有限生長型;種子橢圓形,種皮淺黃色,臍黃褐色,百粒重20~25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5天,夏作100~105天。
● 花蓮2號:植株初期生長旺盛,生育中後期後葉型較小,植株呈圓錐型,植株高度適中,屬半無限生長型,耐白粉病之發生,適合機械收穫;種子圓形,種皮黃色,臍黃褐色,百粒重18~22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7天,夏作95~100天。
● 台南3號:屬於青仁黑豆,生長勢強,分枝多,不宜密植,具不裂莢特性,適合機械收穫;百粒重10~13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10~115天,夏作100~105天。春作播種期宜早,避免生育延遲,遭受梅雨危害。
● 台南5號:屬於黃仁黑豆,種子橢圓形,屬有限生長型,成熟期落葉性良好,適合機械收穫;百粒重23~26公克;生育日數春作103~113天,秋作83~88天。
有機大豆田間栽培管理
(一) 整地:前作物收穫後以耕耘機翻耕一次;休耕地種植者應較有耕作田區多翻耕一至二次,減少日後雜草發生。播種前均勻施肥,以平畦栽培方式種植,整地後同時在田區四周作排水邊溝以利排水。
(二)播種及栽培密度:
1. 播種期:東部地區大豆播種期分為春作(2月中旬至3月中旬)及夏作(6月下旬至7月中旬),惟夏作生育期常因颱風豪雨造成田間積水,植株倒伏導致產量減少,因此以春作栽培為主,且不宜過早播種以避開成熟期遇梅雨造成損失。播種日前後數天內若可能下雨,應避免播種作業。
2. 栽培密度:每公頃種子用量約40~50公斤。配合使用之中耕機決定行距寬度,以60~80公分為宜。可委請代耕業者操作真空播種機播種,行距約75公分,株距5~6公分,播種深度約3公分,每小時可播0.5~0.8公頃;本場研發之「附掛式旱田播種機」行距可調整,每小時約可播0.5公頃。小面積栽培宜人工進行條播,以中耕機作5~8公分之淺溝,株距約5公分,播種後隨即覆土,厚度約2~3公分,並在田區四周施作排水邊溝以利排水。
(三) 有機質肥料施用量與方法:
整地前一個月採取土壤樣品分析,至少每隔2~3年檢驗乙次,依據作物需求及土壤檢驗結果推估施肥量。大豆有機栽培之有機質肥料用量需視土壤有機質含量而定。以N:P2O5:K2O=4.9:2.1:1.9含量之有機質肥料為例,每公頃約需1,000~1,300公斤,可於基肥一次施用,施用時間於播種前10~15天均勻撒布,並隨即整地掩埋入土。
(四) 中耕及除草:中耕及除草次數視田間雜草發生情形而定,在播種後20~25天,株高10~15公分行中耕淺培土兼除草。播種後30~35天,株高20~30公分時執行第二次中耕除草;開花以後為避免影響結莢,必要時可手工進行株間除草。
(五) 灌排水:大豆生育期需灌水3~4次,分別在播種前、花芽分化期、幼莢形成期及子粒充實期,視田間狀況各灌溉一次,成熟期宜保持乾燥。全面灌溉後隨即排除多餘的水。生育期間若遇豪雨,應儘速排除田間積水。
(六) 收穫與調製:在大豆植株葉片脫落,豆莢開始由綠色轉為黃色,乾燥豆莢呈褐色或黃褐色,用手輕拍豆莢有響聲時,即為收穫適期。採收應在晴天上午露水乾後進行,以雜糧聯合收穫機進行大面積採收,可同時完成刈割、脫粒等作業。若以人工採收時,將成熟植株以鐮刀自基部割下,或連根部拔起後根部相碰打落泥土,在曬場攤開曬乾後進行脫粒。可利用脫粒機進行脫粒。脫粒後,以本場研發之「大豆初級選別機」,挑出破碎粒、夾雜物、扁皺及生育不良的大豆後,即可出售。
(七) 留種與貯藏:留種用的大豆種子,應具備高度遺傳純度,以確保品種的特性,不含其他夾雜物或異品種,大豆種子應挑選無紫斑籽粒,採收後儘速乾燥至含水率11~12%左右後,以2~3層塑膠袋包裝密封,並貯藏於5~10℃、相對濕度50~65%的冷藏庫中,以確保發芽率在85%以上。發芽率不足將造成田間缺株,不利於栽培管理並使產量下降。簡易判定種子水分含量,可用牙齒咬之有清脆的響聲且隨即斷裂,或用石頭敲擊隨即碎裂,表示該種子含水率約在12%以下。
病蟲害管理
大豆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種類主要有紫斑病、露菌病、白粉病、銹病、豆莢螟、潛蠅、夜蛾類、蚜蟲、薊馬、葉蟬、葉蟎等,因危害植株部位、時期不同防治方法亦異。
(一) 整地前田區宜進行浸水2天,翻犁後並曝曬土壤。整地時同時打入菸葉粕或菸骨粉及拮抗微生物、微生物肥料等取代一部份基肥,可預防苗期病蟲害。保持田間衛生,藉耕犁時將作物殘株深埋,以減少病原菌再感染,清除周邊雜草。並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或間作綠肥及施用有機肥促進土內有益菌繁殖。
(二)選擇健康未帶病菌種子播種。或混拌木黴菌等拮抗微生物後播種。
(三) 種植於排水良好之田區,注意田間排水。避免密植以保持通風良好,並注意肥培管理,勿偏施氮肥,以防葉片過於茂密。
(四) 大豆生育期間可懸掛性費洛蒙陷阱盒誘殺甜菜夜蛾成蟲(藍色)和斜紋夜盜蟲(紅色),每公頃約懸掛10個,每月分別定期更換性費洛蒙誘引劑1次,且全生育期均需懸掛,薊馬及潛蠅則可使用黃色粘紙誘引防治,每公頃約400張。
1. 生長初期:注意蚜蟲的發生,必要時可噴施苦楝油防治蚜蟲,以防病毒病傳染,亦可同時防治薊馬、葉蟬等。
2.開花期及結莢期:可噴灑蘇力菌、白殭菌防治毒蛾及豆莢螟。
3. 生育中後期:若有白粉病可以葵花油、小蘇打或枯草桿菌防治,或以硫黃粉防治,亦同時防治葉蟎,但夏季太熱需注意避免使用以避免藥害,可改用窄域油進行防治,窄域油對銹病亦有防治效果。
結語
東部地區具有乾淨的空氣、水源與土壤環境,適合有機農業的發展,國產有機大豆不但新鮮、安全,也不用擔心是否有藥物殘留,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加上小型豆漿機的普及化,大豆是一種可以直接進入家庭加工利用的農產品,愈來愈多人寧可花較多的錢購買非基改的國產有機大豆,造成國產有機大豆供不應求。本場在配合政府活化休耕農地政策及推廣有機作物多樣化前提下,積極推廣適合東部地區有機大豆之栽培方式,目前花蓮地區栽培大豆面積由101年的9公頃,至104年種植面積已超過100公頃以上,預計栽培面積會逐年上升。為因應1公頃以下規模之小農栽培大豆,本場亦研發出「大豆初級選別機」,適合小農進行初級選別後直接包裝出貨。在各位農友及改良場團隊等共同努力之下,從栽培方式及機械化輔助,可望增加有機大豆產能及減少成本,使農民收益增加,且大豆屬於契作進口替代作物之一,因此,選種有機大豆具高度發展潛力。
文圖/余德發、陳任芳、游之穎、張光華、陳正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上一篇
蟲生真菌在害蟲防治上的應用(一)
下一篇
防五毒天然艾草香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5%
我喜歡:38%
很實用: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很好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好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讚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謝齡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1
好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1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