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碳匯新利器-草生栽培農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於南投縣中寮淺山地區,針對慣行栽培及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進行地被碳通量的監測,結果發現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地被固碳量遠高於慣行栽培農法,有助於農業進行減碳,有望成為增加農地碳匯的新利器!
以往的慣行耕作農業,使用大量化學肥料、殺蟲劑及耗費能源等方式來達到高產量的目的,這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土壤物理、化學性質改變與生物相組成失衡,導致後續的作物生長不良與病蟲害爆發。因此近年來已有部分的農友響應友善、有機的農業耕作方式。慣行農法通常會使用除草劑,友善、有機農法則是不施用或減少除草劑的使用,甚至採用草生栽培的方式。不同耕作法對地被植物的影響明顯不同,因地被植物覆蓋度不同會影響土壤的濕度和温度,進而間接影響着土壤呼吸,土壤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通量也會發生變化
為瞭解不同農法地被對碳通量的影響差異,特生中心自民國110年起於南投縣中寮鄉的慣行及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以罩蓋法實地進行地被碳通量的量測。以4季量測的結果顯示,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地被均處於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進行固碳作用狀態,其一年固碳量高於慣行香蕉園的10-150倍,可見果園草生地被,不僅有益於生態環境,對農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頗有助益。
近年來有關溫室效應氣體的相關研究資料顯示,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及甲烷(CH4)的產生與釋放,與土壤有直接關係,而在農業生產生態系統中,田間作物施作方式與栽培管理會影響土壤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國內嘗試利用農業栽培管理技術,將農業生態系中所生成之溫室氣體總量下降,而達到溫室氣體減量之目標,以目前的監測結果來看,利用草生栽培農法來增加農地的碳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可行!
圖1.特生中心使用罩蓋法進行香蕉園地被碳通量監測_特生中心提供(李麗華攝)
圖2.草生栽培香蕉園有利於地被增加碳匯_特生中心提供(王經文攝)
圖3.不同的施做農法會影響土壤與大氣的碳通量_特生中心提供(王經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