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候鳥|
出現在台灣的候鳥依其生活區大致可分為三類,北半球的春夏季到台灣來繁殖,秋冬季遷至更為溫暖的南洋一帶甚至南半球度冬,這是所謂的「夏候鳥」,代表性鳥類包括在澎湖繁殖的數種燕鷗,以及色彩鮮艷令人過目難忘的仙八色鶇。而所謂的「冬候鳥」則大多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韓國及日本,秋冬季來台灣度冬,代表性鳥類為雁鴨和鷸類,以及耳熟能詳的黑面琵鷺。候鳥遷移途中,在台灣作短暫休息並覓食補充體力,然後再飛往南方度冬或北方繁殖的鳥,則是「過境鳥」,例如紅領瓣足鷸繁殖於西伯利亞凍原,冬季則生活於熱帶海洋,只在春秋季遷移時經過台灣。由上述的說明可知,候鳥的生活區包括春夏繁殖的繁殖區,遷徙時短暫停留的過境區,以及度過冬季的度冬區。
台灣的地形狹長,被中央山脈分割成東西兩部分,東部地形狹窄陡峭,西部寬闊平緩,東部海岸臨近深海區,海岸潮間帶短,大多為沙質灘地或礁岩,底棲生物資源貧乏,因此鷸科等岸鳥過境及度冬的數量較少。西部的沿海潮間帶擁有寬可達數公里的泥質灘地,富含底棲生物,提供岸鳥及水鳥豐富的能量來源及棲息環境,因此在遷徙季節及冬季有大量的鷸科等岸鳥過境或度冬。位於台灣東北的蘭陽平原,富含河川、埤塘及草澤,也提供大量岸鳥及水鳥的過境及度冬棲息環境。台灣的陸域棲地多樣性高,包括了農田、河川、湖泊,埤塘、丘陵、山區、林地等各種適於陸生候鳥生活的環境。
遷移過境的候鳥,在台灣也有特定的遷徙路線及暫停棲息的地點。日行性猛禽的遷徙常常順著南北走向山地的稜線,秋季南下時會集中在台灣南部的恒春半島暫時停棲,再渡海至菲律賓群島,而春季北返遷徙時則會暫停於中部八卦山及大肚山台地,以及北部的觀音山等地再繼續北返。小型雀形目的鳥類有許多是在夜間沿著平原、山谷、丘陵甚至山區遷徙,秋季會集中暫停於南部海岸突出的恒春半島及台南七股等地,北返遷徙則常集中暫停於北海岸的野柳及金山岬角地帶。沿海海域也可以觀察到過境的候鳥,例如在台灣西南的曾文溪口可以固定觀察到燕鷗及白腰燕鷗在海面遷徙,在東北海岸的三貂角也可觀察到海鳥的遷徙。迷鳥是原本不應出現在本地的稀有鳥類,因為各種突發因素而離開既定的飛行路線,如未成鳥迷失方向、天候變化的影響等,例如在颱風來臨前後,容易發現海洋性的迷鳥,而在遷移季時則比較容易發現迷途的未成鳥。
文字資料來源摘自《台灣鳥類誌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