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可達30m,樹幹通直,分枝少;樹皮灰色有皮孔,老樹皮龜裂剝落。葉集中生長於枝梢,樹冠圓窄。互生三至五回羽狀複葉,莖柄基部膨大抱莖,小葉於羽軸上對生。葉紙質橢圓形,長6~12㎝、寬4~6㎝,葉面光亮、葉緣波浪狀。由頭狀繖形花序聚成的圓錐花序自枝端伸出,常可達50㎝,花序軸、花梗、苞片有黃褐色星狀毛。淺黃色花瓣5枚,直徑約0.5㎝,有香味。開花期冬季。黑色果實扁圓形,長約0.7㎝。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環境,幼樹耐陰性較強,可種植於室出窗邊或有人工光源照射處。具有粗壯樹幹的直株較耐旱,可待介質乾才澆水。若是枝條較細的幼樹則不耐旱,觀察新葉略有疲軟狀態即需澆水。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即可。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綠島和小琉球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本種是臺灣產紫斑蝶中,前翅背面唯一具有藍白色桿狀紋,也是現存種中體型最大者,所以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桑科的榕樹、大葉赤榕、雀榕、白肉榕、薜荔和垂榕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新芽或幼葉上,卵呈淡黃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四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水銀或青銅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
雄鳥體背為一致的橄欖褐色,頭頂及額略帶棕色。兩翼和尾羽轉為暗褐色,飛羽、外側覆羽及尾羽的羽緣棕褐色。眉斑及顎線均為白色,眼先及及頰線黑色,耳羽與背同色,略帶沙褐色羽幹紋;頦及喉為赤紅色,羽緣微白,赤紅色的周邊框以黑色狹紋;兩?及胸部灰褐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鳥頦及喉部分個體不呈紅色而為白色,眼先及頰線暗褐色,其餘與雄鳥相同。喙鉛黑色,近基部稍淡。跗蹠黃褐色,趾及爪較暗色。
棲地與習性
典型的地棲性鳥種,常單獨出現在離水不遠的茂密草叢間,或在密叢附近地面奔跑,不群集,亦不與其它鳥種一起活動。 在地上疾馳時,常稍停而將尾巴向上展開。覓食行為大多在地面隨走隨啄,或在灌叢低枝間啄食。
身體側扁且體高明顯,外觀似呈菱形,吻部短而鈍,且口小位於前端。體色因魚體大小、性別、成熟狀態及季節而不同;幼魚及雌魚背鰭上有明顯黑斑,成熟雄魚體色艷麗,吻端有追星,且體型相對較大,進入生殖成熟階段背腹部泛黑而眼鮮紅,雌魚則體色樸素,於臀鰭前方基部延伸細長之產卵管。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南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