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高約30~50公分,小花滿布枝端,花色鮮黃可愛,可作花壇栽培、盆花或花海大面積栽種,非常壯觀,但與大波斯菊比起來是屬於比較中低高度的花海,應用時須稍加注意安排在前端位置。非常容易分枝,所以管理上不必刻意摘心,春至秋季開花,小花與蟛蜞菊有些相像,但花瓣分裂較為明顯,且枝條為直立性較為挺拔。
栽培方式
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壤土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蔭蔽易徒長,開花不良。性喜溫暖至高溫,生育適溫約15-30℃,耐熱性高,是台灣常見的暖季草花。開花數量多,若不打算收種子,就要將殘花剪除,以利後續花期,約1個約施用一次花肥。
本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灌叢、荒地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喜歡較乾燥環境,在北部較少見,只有部份地點有觀察記錄,臺灣產近似種中,本種後翅腹面底色較淺,外側的斑紋列中,有明顯黑色斑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部、後頸和喉黑色,眉紋細長白色。上背經頸及肩羽至上胸有一橙紅色寬帶,體背石板黑色,腰橙紅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翼暗褐色,各羽外緣欖灰色。下胸淡欖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部和體背暗橄欖褐色,白眉較不明顯。頸至上胸無橙紅色帶,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外緣欖褐色。腹面淡欖黃色,喉和下腹較淡,尾下覆羽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褐色。
棲地與習性
繁殖季節棲息於海拔2,600至3,550m的山區,針、闊葉混合林和針葉林下濃密的矮叢中,非繁殖季節出現於海拔1,650至2,820m的闊葉樹林和針、闊混合林,有垂直遷移的情形。不與它種鳥類混群,常單獨出現在林緣、小徑或灌木的枝頭上,不喜開闊地區。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