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幹挺直,分枝開展,樹冠扁圓形或圓形。樹高可達10m。互生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cm;橢圓形小葉對生,長3~7cm,寬2~3cm,葉緣有鈍鋸齒。由總狀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自枝端伸出,花淺紫色,花瓣5枚,花徑1.5~2cm,具有芳香。黃色核橢圓形,長1~2cm。開花期4 ~5月,結果期10~12月。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耐貧瘠、對土壤的適應性強,不積水的地點都適合種植。播種的苗株大約成長5年後可以開始開花。肥料每年春至秋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天然樹形端正,一般不須進行修剪,日常須防治天牛蛀蝕樹幹。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在外島的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有其寄主植物生長或栽培的 河岸、沼澤地、校園和公園等處活動,飛行活潑快速,成蟲會訪花吸蜜,本種可能是起源自菲律賓地區的偶產種, 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風子科的魯花樹,及楊柳科的垂柳和水柳 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葉片上,卵呈黃色圓錐狀,上具幾何形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 刺,終齡幼蟲於寄主葉背或枝條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色和淡褐色兩型,具銀白和紅色紋,上有銀色圓錐形 的突起。
害蟲學名:Pseudococcus longispin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台灣山蘇花
作物學名:Asplenium nidus
作物科別:鐵角蕨科
體長約32cm。雄鳥頭、背部及上胸灰色,翼深灰色帶有褐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有橫紋。尾灰黑色,羽軸綴有白斑,末端白色。下胸、腹部白色具多道灰黑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色有明顯黑橫斑。灰色型雌鳥似雄鳥,但頸側及胸側略帶棕色,背部及翼的褐色較重。赤色型雌鳥頭部及背面全為暗紅褐色,有許多細黑橫斑。眼暗褐色或黃色,具黃色眼圈。喙黑色,下喙基部及嘴裂黃色。腳橙黃色。
棲地與習性
偏好山坡地的森林邊緣、疏林地帶或遭到開發的森林過渡地帶,常停棲於明顯的樹頂或電線上鳴叫。飛行迅捷,有擬態為鷹隼的作用,可嚇走巢中在孵卵的它種鳥類,以遂行其托卵目的。停棲於枝頭或電線上時常將雙翼下垂,形成俗稱「落翅」的特殊姿態。
體型與Corydoras屬中多數種類相似,惟本種身型相對較短且體高明顯,另呈白色且明顯延長之背鰭前緣高聳醒目,體側縱向之平行紋路或有中斷,但與近似種類相較多顯稀疏;胸鰭無顏色與花紋,尾鰭則具黑白相間之環紋
分布區域
南美洲巴西境內之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