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有球莖為層狀鱗莖,綠色球形,直徑約3公分。長條形葉片厚革質,長10~20公分、寬2~3公分,葉面上有由滴狀深綠色或褐色斑點。總狀花序,長15~20公分,花苞白色,開花時轉為淺綠色,鈴鐺形花有6枚花瓣,花徑約0.5公分。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至半日照溫暖環境,日照充足葉片短縮厚實,半日照葉片較長。植株具有耐旱性,可觀察葉片失去光澤時才澆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栽培數年後如有葉片凌亂現象,可以將葉片全數剪除,可促進發出新葉而恢復美觀。
本種產於全島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森林邊緣、溪流或樹冠邊附近活動,停棲時翅膀平攤,並常躲在葉片下,藉 以躲避天敵攻擊。喜訪花吸蜜,雄蝶會至溼地吸水外,也喜歡至林冠邊緣展現領域行為。與本種近似者為熱帶白裙弄 蝶,該種僅產於南部,且後翅外緣僅有一道黑褐色斑列,白裙弄蝶具有兩道黑褐色斑列,在辨識上並不困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北部地區低溫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薯蕷科的裏白葉薯榔、日本薯蕷 、華南薯蕷和恆春薯蕷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表上,卵呈扁球形白色具縱稜,其上覆有來自雌蟲腹部末端之灰黑 色軟毛,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頭 部具一指狀突,蛹呈淺黃褐色,兩側各有兩個三角形,其內具白色粉狀蠟質代謝物。
體長約 22cm。雌雄鳥同型。全身大致黑灰色,頭部黑色,額叢冠羽短,集中於額前端,背部及腹部深灰色。翼有白斑,停棲時不明顯,飛行時醒目可見。尾黑色,末端及尾下覆羽白色。未成鳥的羽色略褐,額叢冠羽更短或不明顯。眼淡黃色,喙橙黃色,腳橙黃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的開闊短草地、農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及市郊 的公園綠地、校園、馬路兩旁及分隔島之綠地等。極為適應人類環境,毫不畏懼在人類周遭活動,經常活動於柏油路面、水泥地上。 白天單獨、成對或成數隻的小群活動,地棲性明顯,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或走或跳,不覓食時則停棲在樹上、電線、公路及橋樑的護欄或建築物屋頂上休息。經常與其它同屬的八哥共域活動,與家八哥的生態棲位極近似。 非繁殖期集體夜棲於大樹上,夜棲前先於黃昏聚集成大群,再集體前往夜棲處,夜棲集團於冬季最大,可達上百隻。
體幹明顯延長呈繩狀,體表光滑且為灰綠至橄欖綠色,腹部則為褐黃或粉橘色;具鼻管,胸鰭基部具明顯黑斑。背鰭硬棘數7-13,棘間距離較一般多鰭魚明顯,臀鰭軟條數9-14; 脊椎骨數110-113.
分布區域
主要分佈於喀麥隆境內的沿海河川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