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灌木,株高1~3公尺。從基部長出筆直少分枝的枝條,嫩枝紅色,老枝木質化後灰色。互生葉片聚生於枝端,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小葉對生,長2~10公分,寬0.5~2公分,春夏季葉色嫩綠,秋季葉色轉為橄欖綠,低溫地區冬季葉色會變紅,台灣平地栽培冬季葉片通常僅葉緣變紅。花序自葉腋伸出,白色花瓣與黃色花藥各6枚,花有香味,花徑約1公分。果實紅色,直徑0.5~1公分。開花期春夏季,結果期秋至冬季。
栽培方式
南天竹適應性強,全日照至半日照環境都可以健康生長。介質乾燥才澆水,肥料於春、夏施用一次長效性有機肥即可。春季開花如遇多日霪雨,可用塑膠袋將花套住,以免雨水浸濕花藥影響授粉結果。生長良好的植物或有葉片太茂密的問題,可以剪去太擁擠的葉片,老化的枝條可整枝剪除。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和低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澎湖群島、蘭嶼和綠島也有記錄,在本島中南部地區比北部常見。成蟲喜歡晨昏時段活動,也會在陰天時出來活動,飛行活潑快速,停棲時翅膀合攏,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長翅弄蝶前翅細長,常作長距離遷移,也是其中文俗名由來,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所以在本島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黃褥花科的猿尾藤和西印度櫻桃,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新芽嫩葉上,卵略成球形,表面縱稜明顯突起,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體長約15cm。頭圓,無角羽,深褐色,密布黃白色細斑。眼先和眉斑白色。後頸有黃褐色頸圈,其上有一對似眼睛的大黑斑。背面深褐色,有許多黃褐色橫斑。尾有數道黃褐色細窄橫帶。喉部有數道深褐色與白色交錯橫帶。腹面大致白色,胸部有數道深褐色粗縱紋,腹側則有許多縱斑。尾下覆羽白色。喙黃綠色,鼻孔成管狀。趾黃色,覆有剛毛。
棲地與習性
主要棲於中海拔鳥類相豐富的森林,非繁殖期單獨生活,白天活動,體型小而靈活,善捕鳥,常在上午鳥群活躍時埋伏於枝葉間追捕經過的小鳥,其餘時間靜立於隱密的枝頭休眠。移動時每次飛行一小段便靜立於樹內橫枝,不易發現。但被人發現時並不會很畏懼,偶爾會停在山區的電線上。 整個白天以閒歇性的活動、休眠交錯方式生息。白天常遭發現牠的鳥群包圍騷擾,後頸長有似假眼的黑斑,對其它鳥類及天敵有警示作用。夜行性弱於其它貓頭鷹,夜間可能多數時間在休眠。天敵為其它猛禽,有被灰林鴞及松雀鷹捕食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