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的「射」是個破音字,要讀做「葉」,修長的葉片呈扇型分佈生長,植株挺拔,就連花梗也是細細長長的,有著橘色紅斑點的花朵,花雖不大,壽命不長,但可接續開花,整個夏天都可看見陸續開花,果實成熟為球形,黑色有光澤,也具觀賞價值。
栽培方式
屬於多年生草本,株高50~100公分,根狀莖橫走,略呈結節狀,性喜溫暖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性耐旱,耐寒,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人工栽培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為佳,另土壤反應以中性或微鹼性為宜。花壇種植可預留空間,地下走莖可蔓延生長,會有新苗生成,最後會成叢生狀。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另外離島的龜山島、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陽光充足的草地、林緣和 道路旁活動,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雄蝶具有明顯的領域行為。在臺灣類似的種類 為黃斑弄蝶,本種成蟲後翅腹面之黃色斑帶兩側鑲黑褐色細線,黃斑弄蝶則鑲黑褐色斑點。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白茅、五節芒和芒等,雌蝶尋找長於 較明亮處之寄主,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半球形白色,上具數十條淺縱紋,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 片製作筒狀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蟲巢內壁,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外形相同。體型很小,頭圓大,翼型圓短,尾中等長度。頭頂與腰棕橘黃色,眼先淺褐色,白色眉線很長,喙黃白色,身體背面及翼的覆羽深橄欖黃色,大覆羽黑色。翼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基部外側羽緣白與橘黃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主要是橘褐色,有白色羽端,尾羽灰棕色,外緣褐橘色。下頦、喉部黑色,胸部、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黃白色。跗蹠與趾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社會性極強,會二、三十隻成群在高海拔竹林、灌叢、鐵杉林下的箭竹叢與草叢中活動,棲息環境通常植被非常濃密,但因體型很小,所以可以輕易在縫隙之中穿梭,很少做長距離飛行。 非繁殖季有時與台灣戴菊、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有關本種的生物學資料很少,推測其社會行為與棕頭鴉雀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