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歐洲時香堇菜就被拿來當作香水的原料,在押花的藝術中,也是相當受到青睞的素材,料理上,主要使用花的部位,作成糖漬蜜餞,可用來點綴蛋糕、或作成果凍、或拌沙拉食, 香菫菜的因花帶有香味又可食用,故名香菫菜。香菫菜和三色菫外觀有些神似,但兩者若可放在一起比較,可以發現後者的花型明顯大了2-3倍,而香堇菜雖花小,但開花數較多,適合群植式栽培。
栽培方式
香菫菜的植株高度僅10-15公分,花朵上面有兩片圓瓣,下有三片花瓣,花色千變萬化,令人駐足欣賞。栽培土質以深厚肥沃的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喜冷涼氣候,生育適溫約10-25℃,在台灣的氣候條件,只有冬春季適合生長。日照不足植株容易徒長柔弱,不易開花,不適合栽種在會長時間淋雨的環境,其花瓣容易腐爛得病。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蘭嶼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灌叢等地的邊緣活動,飛行緩慢狀似跳躍,喜歡訪花吸蜜。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高溫期後翅腹面的眼紋大而明顯,低溫期眼紋縮小,其縮小程度不一,春季出現的個體有些眼紋幾近消失呈黑點狀。本屬臺灣產有十三種,最相似者是大藏波眼蝶,但牠沒有本種在後翅腹面有兩條平行的紅褐色條紋,在區分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兩耳草、毛馬唐和柳葉箬等,雌蝶會將卵單產於寄主的根、莖、葉或花穗上,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雜物上,卵呈綠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小蟲為淡綠色,後轉為褐色,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淺褐色具有暗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型,雄鳥體型略大。自額、頭頂至體背為一致的欖黃褐色,尾羽顏色暗褐色。眉斑細,淡乳白色,過眼線暗褐色,耳羽淡欖褐色。飛羽及覆羽暗褐色,各羽外緣淡欖黃褐色而略帶鏽紅色,飛羽內緣乳白色。腹面的腮、喉、頸側乳白色,頸側有淡褐色細長縱斑,胸、腹及尾下覆羽乳白色,胸側略帶灰褐色,腋帶黃褐色。喙暗褐色,下喙淡色。跗蹠及趾鉛灰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溪流、湖泊邊或沼澤濕地間的濃密高草叢中,度冬期亦會利用較乾燥的開闊地草叢。隱密性高,多長時間隱藏草叢中,偶作短距離飛行,即再躲入密草中。通常單獨活動。
體型修長流線並略呈側扁;幼魚階段具橫向紋路,但隨成長逐漸轉淡,體長超過15公分者,則具銀灰或銀白體色。口裂明顯,具明顯掠食性與食魚性,尾鰭下緣顏色較深。
分布區域
印度與緬甸境內之依洛瓦底江及其相關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