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攀緣植物,卷鬚單一,腋生; 莖:莖具角溝,多分枝; 葉:單葉,互生,卵狀心形,長10-30公分,寬10-30公分,先端銳尖,基部心 狀矩形,葉緣稜角3-5裂,柄長8-15公分; 花:花單性,腋生,雌雄同株異花;雌花單一,腋生,花梗長1-3.5公分,花冠 白至淡黃色,鐘形,5裂;雄花6-7朵排呈總狀花序,梗長10-30公分,具5 枚三角狀萼片,雄蕊5枚,花絲合生; 果實:漿果淡綠黑色,梨形,表面具縱溝紋,8-12公分,下垂; 種子:種子1枚,扁卵形。
栽培方式
於1935年自日本引進種植。 依果實顏色分綠色及白色種(兩種又可分有刺及無刺品系)。白色種果實較小,腥味淡,品質甚優,惟產量較低,因此栽培少。綠色種,植株生育旺盛,產量佳,目前栽培品種以無刺綠色種較多。 台灣中南部種植佛手瓜、龍鬚菜,約每年9-10月留果,1-2月種植。育苗時嚴格控制澆水,以防幼苗徒長和爛瓜。若有爛瓜,只要幼苗根系正常,即用手輕輕扶住幼苗,取出爛瓜補土蓋好,仍不影響育苗。育苗適溫15-20℃。若幼苗徒長,則留4-5片葉摘心,發出側芽後,保留2-3條蔓即可。 定植後50天與75-90天(約開花後2-3星期),佛手瓜即可分別採收嫩梢及幼果。不需噴灑農藥,盛產期為4月至10月。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較陰暗的林緣或林下活動,飛行緩慢,通常是在接近地面的高度,很少高飛,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在蛺蝶科中,體型算是小的,外觀顏色斑紋也與其他蝶種不同,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休眠的幼蟲形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大麻科的石朴、沙朴和沙楠子樹,雌蝶將卵單產於植株較矮的寄主葉片下,卵呈黃白色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翠綠色,頭部具有一對鹿角狀突起,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像是片翠綠色的葉子。
雌雄鳥體色略有差異。雄鳥頭部暗灰褐色,體背面一致為略帶鏽色的灰欖褐色;尾羽石板黑色,外側兩對尾羽末端有白色斑塊;飛羽暗褐色,次級及初級飛羽外緣鼠灰色,內側的次級飛羽外緣近基部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小覆羽亦為帶鏽色的欖褐色;大、中覆羽暗褐色,羽端鼠灰色;初級覆羽暗褐色,外緣鼠灰色;體腹面的喉暗灰褐色,胸及兩脇淡灰褐色,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各羽羽緣欖褐色。 雌鳥頭上不帶灰色,眼先、耳羽灰褐色,腮、喉白色,有褐色小軸斑,體側及胸部淡灰褐色,其餘與雄鳥相同。上喙褐色,下喙黃褐色,先端淡褐。跗蹠及趾淡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天然林中,或公園、果園等較開闊的環境,尤其是結果實的樹木、灌木等處。 常成小群活動,遷移期有時聚成大群。性隱密機警,一有動靜即飛入遠處林中。在地面站姿抬頭挺胸,常在林下翻動落葉找尋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