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桃花心木樹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枝幹挺直, 全株平滑,樹皮淡褐色,有粗裂紋或剝皮現象。葉為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7對,歪斜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0-20公分,寬3-8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或圓歪斜,全緣,柄長3-10公分;薄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初春落葉後迅即 萌換新葉,葉片翠綠盎然。花小形,多數約 0.7-0.8 cm,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呈聚繖花序,並由多數聚繖花序集合成一大型的圓錐花序;腋生;花萼淺杯狀,邊緣5齒裂;花瓣 5片,倒卵形;雄蕊10枚,花絲合生呈雄蕊筒。 果實為蒴果卵形, 先端漸尖,外具有多數小瘤粒,成熟後木質化;種子具有長翅。
栽培方式
大葉桃花心木為喬木,喜高溫、耐旱,日照需充足的環境生長。春、秋兩個季節是十分適合種植的季節,土質則以肥沃的砂質土壤為最佳。 但由種子而來的植株約10-12年才會有開花能力,若不想等待的朋友們建議利用高壓繁殖(取已經開過花的植株較上層的枝條,才具開花能力)。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也有分佈。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海 岸林,喜歡於林間、林緣和溪流邊活動,成蟲飛行活潑,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 有七種,本種前翅腹面中室僅有一枚黑褐色細紋,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較冷地區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鼠李科的翼核木和光 果翼核木,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上,卵呈乳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綠色,於寄主 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其外觀為綠色,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喙黑色,頭至頸部、背部、胸部黑色有光澤,肩羽、腹部白色,翼的覆羽及次級飛羽是有光澤的暗藍色,初級飛羽白色,羽軸、較窄側的羽枝及羽尖黑色,形成大型白斑。尾長,兩側短中央長,呈凸型,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跗蹠與趾黑色。
棲地與習性
早年主要出現在低海拔平地或山丘的農村附近,近年普遍出現在都市中。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在樹上、空曠的地上或農耕地中覓食。
澳洲與新幾內亞產小型塘鱧,多以靜止姿態躲藏或緩慢活動於隱蔽處;雄性個體成熟時,額端隆起且面頰、下腹與各鰭基部呈鮮紅色,背鰭邊緣則為藍黑相間;背鰭硬棘數7,軟條數8-9;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0-12
分布區域
新幾內亞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及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