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株高30-150公分。 莖:莖直立,多分枝,肉質,光滑; 葉:單葉或羽狀複葉,對生,卵狀橢圓形,肥厚多汁;長6-10公分,寬3-6公 分,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圓鋸齒緣,柄長2.5-5公分; 花:圓錐花序,頂生;苞片2枚,葉片狀;花萼鐘狀,膨大;花冠淡紅色或紫紅 色,下垂,筒狀,先端4裂;雄蕊8,著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藥紫色;花朵 未成熟時呈紫綠色,成熟後變為黃褐色; 果:蓇葖果,被宿存花萼包被; 種子:種子細小,具條紋,略帶刺。
栽培方式
落地生根的不定芽在潮濕環境下會自行發根,此時只要將幼苗移植即可,栽培方式十分容易,不需要特別肥沃土壤或良好環境,耐旱性也很強,故各地盆栽、溫室或庭園常可見其身影。 新上盆的小苗應摘心,促進分枝;老植株莖大多半木質化且多彎曲不挺立,觀賞價值降低,應予以修剪變短,使其萌發新枝。平時澆水要待栽培土乾透再澆。太陽過強之盛夏要稍做遮蔭,其於時節應有充足的光照,以維持葉緣的色彩。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山區,另外澎湖也曾有記錄,近年來未再觀察到。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等的森林邊緣和溪流沿岸處活動,成蟲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成蟲翅膀腹面圖紋像菜葉,有近似葉脈、蟲咬痕和水傷的斑紋,早期職業採蝶人稱牠為高麗菜蝶。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鉤粉蝶,其後翅外緣呈鋸齒狀,本種則為圓弧狀,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鼠李科的桶鉤藤和小葉鼠李,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嫩葉、新芽上,卵呈橙黃色梭狀,側邊有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淺綠色,翅基附近有一褐色斑紋。
體長約12cm。頭部有黑色過眼線,延伸至頸側。頭部眼線以上及背面大致為藍灰色,飛羽及尾羽黑褐色。尾羽外側末端白色。腹面淡黃褐色,脇及尾下覆羽栗褐色。眼暗褐色,喙尖細、黑色,下喙基部黃白色。腳灰色。
棲地與習性
本種為古北界孑遺於台灣的鳥種,偏好冷溫帶森林,棲於海拔1,500m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喜愛多大樹的老熟天然林。成對或3、5隻的小群活動覓食,也經常混群於其它山鳥群集中,尤其是煤山雀與台灣戴菊。活動於樹木中上層,也偶爾至樹幹下層、甚至地面來覓食。飛行快速,成波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