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名來自人名,相傳古時的潘州有一醫者名曰「郭使君」,他發現此植物的果實可用來治小兒蟲病及內科疾病,後人為感念他,乃以其名做為此植物之名,因對幼兒有益,故又稱"留求子",但因種子黑色,又稱"山羊屎",是具有毒性,切勿私自採摘服用。使君子花序頂生,花冠筒狀下垂,花瓣初開為白色,漸變成粉紅,最後為紅色,有香氣,植株上可見繽紛粉嫩的顏色間雜,非常吸引人。
栽培方式
落葉性藤本植物,幼株各部有銹色短絨毛,性喜高溫多濕, 冬天全株會落葉休眠,可別以為死亡而丟棄,待來年春天回暖,只要再澆水就可掌出新葉。趁著秋冬落葉時,應加以整枝修剪,以免枝條蔓生不易控制。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蘭嶼、澎湖、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都市綠地和荒地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雄蝶有明顯領域行為,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低溫期個體翅形輪廓凹凸程度較高溫期明顯,腹面顏色也較高溫期深,在臺灣近似種類為突尾鉤蛺蝶,該種後翅尾突是指狀,本種突起尖銳,在辨識上不難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大麻科的葎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莖或葉片上,卵呈綠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會作蟲巢,終齡幼蟲化蛹於蟲巢內,蛹為懸蛹,外觀是淡褐色,上有綠褐色斑紋和細條紋,腹部具數列尖銳棘刺。
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前額白色,臉黑色,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喙粗厚而短,白色或黃白色。身體背面顏色較腹面深,背部及翼的覆羽橄欖綠色,腰部及尾上覆羽帶有黃色,初級飛羽暗棕色有橄欖綠色羽緣,尾羽橄欖黃色尖端有寬的暗褐色塊。下顎與喉部黑灰色,下喙基有一白斑,前頸有一白色頸環,胸部與脇部橄欖綠色,腹部與尾下覆羽黃色,跗蹠與趾肉褐色。兩個亞種的差異在於台灣亞種的頭是灰黑色,尾羽末端暗褐色,而指名亞種的頭黑色,尾羽末端黑色。
棲地與習性
在中低海拔山區相當常見的鳥,常單隻或成對出現於平地和淺山地區的樹林邊緣和灌叢區。各地族群的數量似乎沒有其它鵯科鳥類多。喜歡在灌叢、開闊的樹林或果樹林的中下層活動,很少在濃密樹林內部出現。喜停棲在灌木草叢頂端或草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