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生枝直立或稍微傾斜,株高10~30公分,莖纖細,直徑不足0.1公分。莖3~7節,節上有毛,每節生長線形或長披針形葉片,葉長1.5~5公分、寬0.3~0.5公分。總狀花序長約3公分,花微小有金色的芒,金絲草之名由此而來。開花結果期夏季。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溫暖環境,全日照下枝葉較直立緻密,半日照時枝葉柔軟扶疏,兩種栽培方式都具有觀賞性。介質略乾就澆水,乾燥會讓葉片捲曲。介質使用砂質壤土或壤土。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成熟植株開花後會有衰老現象,可進行強剪以促進萌生新枝。盆栽者每1~2年換一次盆,藉此修剪過密的根系以恢復生長勢。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和蘭嶼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不快,喜吸食動物排遺和汗液,會訪花吸蜜,雄蝶常與其他琉灰蝶成員群聚於濕地吸水。本種是非常普遍易見的蝴蝶,像五、六月的山區在潮濕地面或水溝邊,常聚集數十至上百隻的雄蝶。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嫵琉灰蝶,其雄蝶翅背具白色斑紋,本種沒有,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包含無患子科、虎耳草科和豆科等,取食主要是花和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序上,卵呈淡綠白色扁平狀,表面有細緻的網狀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淺綠色,於寄主枝條或附近落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黃褐色,上有褐色斑紋。
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帶點橄欖褐色,並有些許綠色光輝;兩翼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虹膜紅色;喙黃綠色,上喙基部橙紅色;跗蹠黃褐色。幼鳥臉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背面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平原海拔1000公尺以下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灌木的高草中、竹叢、濕灌木、稻田、甘蔗田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也見生活在人類住屋附近,如林邊、池塘或公園。一般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性機警、隱蔽,白天在植物茂密處或水邊草叢中活動,晨昏是活動高峰。夜間會上矮枝過夜。善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時頭頸一伸一縮,尾上下擺動。平時不飛翔,受驚時多奔跑隱入密叢裡,有時就地躍起,但飛行一小段距離便又落下鑽入叢藪中,或飛越水面逃逸。飛行時頭伸直兩腳懸空,起飛笨拙,急速搧動翅膀。
因為具有寬闊各鰭、多彩花色與細緻斑點,加上體型嬌小精緻,因此被稱為彩虹魚;主要搭配小型脂鯉混養,並多出現於水草造景缸。成熟雄性具體型、體色與誇張鰭式等相對優勢。
分布區域
分佈於新幾內亞南部、澳洲北部與阿魯群\島(Aru Is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