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條纖細,以莖蔓與氣生根爬生長,貼近地面或牆面石容易生長不定根。植株適應性強、少病蟲害。自古就見栽培於假山、石垣、牆壁上以美化觀賞。金黃斑葉品種的葉片上有大面積的金黃色斑紋,光線不足時會呈現乳黃色,而嫩葉的斑紋常呈紅銅色。黃金絡石與白色斑葉絡石,皆為日本選育出絡石的園藝品種。
栽培方式
適合半日照或全日照環境,因在苗圃栽培時多為半日照的環境,故新買回的盆栽必須經過對光線慢慢增強,與水分漸漸減少的馴化,使葉片逐漸增厚、根系變強來恢復體質,才適合於全日照環境種植。澆水可觀察嫩莖略有萎凋就立即澆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常效性肥即可。白斑品種若於陽光曝曬,易使柔嫩的新葉晒傷,而且斑葉反而容易轉綠,觀賞價值反而降低。絡石具有耐旱性,但是充足供水,生長發育更好。使用觀葉植物使用的長效性肥料,一季施用一次。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群島、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灌叢、海岸林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濕地吸水。因取食人為栽植及野生的各種芸香科植物,是郊區最容易看到的蝴蝶之一。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鳳蝶,但臺灣鳳蝶後翅腹面紅色斑紋較發達,且具一極短的尾突,本種沒有,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部份冬季較寒冷地區則以蛹態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柑橘、甜橙、柚、賊仔樹、雙面刺、阿里山茵芋和山黃皮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卵為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桃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於寄主枝幹或附近人造物上化蛹。
雄鳥頭頂中央橙黃色,頭側黑色向前在額部會合。眼睛周圍黑色,外圍至前額及後上方白色,頸側及後頸鼠灰色。背橄欖綠色,腰黃色,翼上覆羽黑色,羽緣黃綠色,末端白色,形成兩條白色翼帶。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外緣黃綠色。喉和上胸污白色,腹以下黃色。雌鳥頭頂黃色,其餘部位與雄鳥相似。喙黑色,跗蹠及趾黃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高海拔的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上層,雖在針、闊葉混合林中,對樹種的選擇嚴格,僅在針葉樹如鐵杉、冷杉等樹上活動,一般都在針葉樹的中、上層,且喜於外緣活動。生性活潑好動,常成小群不停的在枝葉間跳躍啄食小型昆蟲,亦常見其原地鼓翼在枝梢間飛啄覓食。除繁殖期外聚集成小群,亦會與其它小型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冬季會聚集成數十隻的大群,部分降遷至中海拔山區越冬。
南美產中型脂鯉,體幅略寬,但仍呈紡錘型;體側具不規則之橫向細紋,但隨成長體側之三個黑點愈加明顯。多以平直軀幹搭配略呈前傾姿態緩慢移動。背鰭軟條數12,臀鰭軟條數11。
分布區域
南美洲,蘇利南和亞馬遜河流域;主要由阿根廷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