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蟬為常綠藤本植物,花苞形狀像蟬蛹而得名,有別於"軟枝黃蟬",紅蟬的花開紅色,漏斗狀,花型雖較黃蟬小,但具有絲絨光澤,高雅華麗,且隨嫩莖伸長纏繞,生長迅速且多花性,花期以夏秋為主,高溫地區甚至可以全年開花,是花架、牆垣、鐵窗都可運用的新興花卉。
栽培方式
紅蟬喜愛生長於陽光充足之處,生長迅速,初期為灌木狀,應立支架引導攀爬,以達到所需之造型。全日照可略蔭的環境,生長適溫25-30℃,冬季生長緩慢,寒流時生長停滯甚至落葉,現有改良新品種較為耐寒。介質使用排水良好的培養土或砂質壤土均可,介質表面乾燥就澆水,久旱會影響新梢發育及開花。春至秋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盛花期可每週施用一次液體開花肥以促進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吸食動物排遺和汗液,會訪花吸蜜,雄蝶常與其他琉灰蝶成員群聚於濕地吸水,具有領域行為,常於山丘或山峰頂出現。本種因食性廣泛,所以族群數量大,是非常普遍易見的蝴蝶。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白紋琉灰蝶,其前翅背面黑色邊較寬,腹面M3室外側斑點明顯偏外,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是目前已知臺灣產蝴蝶中食性最雜的種類之一,取食主要是新芽和嫩葉,部份寄主是利用花,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或嫩葉上,卵呈淡藍白色扁平狀,表面有網狀凹陷和短突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綠或紅色,於寄主枝條或附近落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淺褐色,上有大片黑色斑紋。
雌雄鳥同型。前額栗色,其餘背面及尾羽黑色而有藍綠色金屬光澤。眼先絨黑色,頰、頦、喉及前頸淡栗褐色,至前胸稍淡。翼深褐色,尾羽暗褐,尾羽除中央一對外,於內側近末端處具白色橢圓形斜斑。腹面胸以下灰棕色,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緣。喙黑色,跗蹠及趾角褐色。
棲地與習性
常於農耕地、鄉村小鎮的住家附近或山坡上空飛行捕食昆蟲,飛行時通常不成大群而成鬆散約5隻以內的小群,飛行高度偏低,一大半的時間多在離地面或植群上方10m以內的低空飛行覓食(Waugh&Hails1983),或混雜於其它燕群中。喜停棲於電線或空曠地區的枯樹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