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7
會員總數:115210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57
農業知識家
保護原生種
發問者:Denilson
發問日期:2021年07月10日
965
0
2 人評價
日本有一個綜藝節目叫池水抽光好吃驚,很喜歡看這個節目,因為節目都要到各地的湖、池去抽水,然後將池裡面的原生和外來種驅隔出來,
以達到保護原生種的目的,台灣也有很多的外來種破壞我們的生態,使得原生種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像日月潭的虎魚、埃及聖䴉等等...
真心希望有關單位可以和民間或學術單位合作腦力激盪想出好的辦法,來好好保護我們的原生環境
專家回覆
1 則
達人級會員
農業達人 發表於 2021/10/14
您好
十分感謝您對物種保育的關心與建議。也感謝您提及日本綜藝節目中使用抽乾湖池水方式來進行移除外來物種達到保護原生物種的訊息。據了解該節目的製作確實透過此種方式透過媒體向大眾說明了許多重要的保育訊息,包含原生物種與外來物種的區別,以及外來物種對於本土生態環境的可能危害,並且透過實地操作來達到恢復原貌之保育效果。此外,這個節目也選擇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操作的環境,例如具有歷史意義的水池埤塘,或是公園內隔離的水池,並且邀請名人參與,這樣既可達到節目效果,又可達成保育目的,實在是十分聰明的方式。未來如果有機會和具公信力的媒體合作的話,我們也會將這樣的方案與考量納入在保育宣導與行動方案的討論議題之中。
另外關於臺灣外來種議題與面對的問題也分別說明如下,一併提供您作為參考:
1.一般民眾並不認識哪些物種是原生物種,那些又是外來物種。例如:外來種埃及聖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的外觀與另外一種稀有但偶而會過境臺灣的黑頭白鹮(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其實十分類似,因此一開始出現時,還很多賞鳥人士以為看到稀有候鳥而十分高興。或是現在臺灣民眾十分熟悉,並且以「臺灣鯛」品牌出口國際,並且幾乎所有河川中都會出現的吳郭魚(Oreochromis hybrid),其實也是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另外在溪流魚類中,有些物種是臺灣原生的物種,但確有地理分布上的區隔,例如有些淡水魚類就是只有分布在東部和南部,並未出現在中部和北部,但這幾年也因為人為放流的緣故,而有擴散原有分布的狀況,也會對原來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這種被我們稱為「原生入侵種」在這幾年也對原有河川生態環境造成不小衝擊。
2.近年來的多數外來動物的入侵都與觀賞目的較為有關,例如最近較為人知的魚虎其實就是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其幼魚外觀紅黑線條十分討喜,原本在水族市場十分受到歡迎;另外一種分布更普遍的泰國鱧(Channa striata)其幼魚通紅,也是一開始即是水族寵兒。這些一開始透過水族貿易引進臺灣的物種,推測變成入侵種多是由於飼養者無心的放流,之後才逐漸族群擴張。這兩種以及一些後來評估可能有潛在成為入侵外來的物種現在都已經被列入在禁止進口名單之中,但卻為時已晚。此外目前也有一些宗教目的或是釣魚目的的放流,也導致這些魚類入侵到各個水域的狀況更為嚴重。
3.前述兩種情境一方面說明管制外來物種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防範外來種其實和民眾本身的保育意識更為有關。前者政府單位必須整合所有資源達到管制的效果,這包含不同機關單位的共同合作,以及管制名單的建立,管制法令的周全,以及有必要時移除計畫的制定等。後者卻需要透過教育與保育宣導的措施,讓民眾在享有各種自由的時候,卻能不因個人的行為而導致自然環境或原生物種的問題。
4.外來入侵物種的移除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全面性的移除固然相對於局部針對的移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行政資源,但也同樣的會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是會有不同面向的表達,而必須透過對談來取得共識。例如前述埃及聖鹮的移除工作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其實針對埃及聖鹮的移除計畫已經進行多年,一開始考量人道,因此僅以小規模測試計畫針對巢區進行鳥蛋的移除,但效果不彰。是在之後因為許多關注原生鳥類環境的民眾提供許多照片與影片佐證,以及新聞媒體的報導下,才讓主管機關經過討論後開始決定採用全面性的獵殺措施,在短時間內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支持,希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移除的效果。
以上回覆,如台端有其他疑問,歡迎來信至masayang@tesri.gov.tw討論。
特有生物研究中心
十分感謝您對物種保育的關心與建議。也感謝您提及日本綜藝節目中使用抽乾湖池水方式來進行移除外來物種達到保護原生物種的訊息。據了解該節目的製作確實透過此種方式透過媒體向大眾說明了許多重要的保育訊息,包含原生物種與外來物種的區別,以及外來物種對於本土生態環境的可能危害,並且透過實地操作來達到恢復原貌之保育效果。此外,這個節目也選擇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操作的環境,例如具有歷史意義的水池埤塘,或是公園內隔離的水池,並且邀請名人參與,這樣既可達到節目效果,又可達成保育目的,實在是十分聰明的方式。未來如果有機會和具公信力的媒體合作的話,我們也會將這樣的方案與考量納入在保育宣導與行動方案的討論議題之中。
另外關於臺灣外來種議題與面對的問題也分別說明如下,一併提供您作為參考:
1.一般民眾並不認識哪些物種是原生物種,那些又是外來物種。例如:外來種埃及聖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的外觀與另外一種稀有但偶而會過境臺灣的黑頭白鹮(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其實十分類似,因此一開始出現時,還很多賞鳥人士以為看到稀有候鳥而十分高興。或是現在臺灣民眾十分熟悉,並且以「臺灣鯛」品牌出口國際,並且幾乎所有河川中都會出現的吳郭魚(Oreochromis hybrid),其實也是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另外在溪流魚類中,有些物種是臺灣原生的物種,但確有地理分布上的區隔,例如有些淡水魚類就是只有分布在東部和南部,並未出現在中部和北部,但這幾年也因為人為放流的緣故,而有擴散原有分布的狀況,也會對原來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這種被我們稱為「原生入侵種」在這幾年也對原有河川生態環境造成不小衝擊。
2.近年來的多數外來動物的入侵都與觀賞目的較為有關,例如最近較為人知的魚虎其實就是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其幼魚外觀紅黑線條十分討喜,原本在水族市場十分受到歡迎;另外一種分布更普遍的泰國鱧(Channa striata)其幼魚通紅,也是一開始即是水族寵兒。這些一開始透過水族貿易引進臺灣的物種,推測變成入侵種多是由於飼養者無心的放流,之後才逐漸族群擴張。這兩種以及一些後來評估可能有潛在成為入侵外來的物種現在都已經被列入在禁止進口名單之中,但卻為時已晚。此外目前也有一些宗教目的或是釣魚目的的放流,也導致這些魚類入侵到各個水域的狀況更為嚴重。
3.前述兩種情境一方面說明管制外來物種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防範外來種其實和民眾本身的保育意識更為有關。前者政府單位必須整合所有資源達到管制的效果,這包含不同機關單位的共同合作,以及管制名單的建立,管制法令的周全,以及有必要時移除計畫的制定等。後者卻需要透過教育與保育宣導的措施,讓民眾在享有各種自由的時候,卻能不因個人的行為而導致自然環境或原生物種的問題。
4.外來入侵物種的移除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全面性的移除固然相對於局部針對的移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行政資源,但也同樣的會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是會有不同面向的表達,而必須透過對談來取得共識。例如前述埃及聖鹮的移除工作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其實針對埃及聖鹮的移除計畫已經進行多年,一開始考量人道,因此僅以小規模測試計畫針對巢區進行鳥蛋的移除,但效果不彰。是在之後因為許多關注原生鳥類環境的民眾提供許多照片與影片佐證,以及新聞媒體的報導下,才讓主管機關經過討論後開始決定採用全面性的獵殺措施,在短時間內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支持,希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移除的效果。
以上回覆,如台端有其他疑問,歡迎來信至masayang@tesri.gov.tw討論。
特有生物研究中心
本篇討論
1 則
達人級會員
陳*龍 發表於 2021/07/10
台灣本島因人為的過度開發,改變了原生棲地,環保意識不足污染了水源,商業行為引進外來種,不當的野放威脅原生種生存空間,現有台灣原生種魚類復育協會等,如陳義雄敎授,鍾宸瑞老師等等,就是民間自發性默默的為原生種魚類付出.像大鱗梅氐鯿,台灣本島已絕種了,只剩金門發現少許野外族群,現如不極力保育若干年後也許就只能看標本
0
(2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