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91
會員總數:115251
平均討論數:3.9
專家補充數:9571
農業知識家
請問木黴菌及菌根菌那一種較適合於洋香瓜栽培?
發問者:如
發問日期:2008年07月16日
6168
0
28 人評價
菌根菌用於洋香瓜栽培有很好的效用,想試驗,最近聽聞木黴菌比菌根菌更好,是否真實?
本篇討論
4 則
高手級會員
老爺 發表於 2008/07/17
木黴菌是目前常用於植物病害的拮抗微生物之一,依據目前台灣已有的資料顯示,被應用於田間而有成果的例子,則有屏東科技大學以木黴菌(Trichoderma koniningii)粉衣紅豆種子可以防治紅豆根腐病,並增加產量;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系發現可利用木黴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T.atroviride, and T. virens)有效來防治康乃馨根腐、香瓜蔓枯病、甘藍立枯病以及促進植株生長
0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入門級會員
MACA 發表於 2008/07/16
木黴菌一般是用來防治病害或抑制病原,它的作用機制大致上可分成五大類─產生抗生素、營養競爭、微寄生、細胞壁分解酵素、以及誘導植物產生抗性。一般而言,上述機制雖會因木黴菌種類或菌株的不同而出現主要功能上的差異,但病害防治的整體機制通常會涵蓋一種以上。
1.產生抗生素:木黴菌可以產生揮發性或非揮發性抑制病原菌生長的抗生物質,如三柯胜、三柯得茗、黏帚毒素、煤尼毒素及胜?素等。司齊博克(Mary Schirmbock)等人曾觀察到哈氏木黴菌可產生細胞壁分解酵素及胜?博素的抗生素,如果把這種抗生素與幾丁質分解酵素結合,可抑制病原菌孢子發芽與菌絲生長。
2.營養競爭:利用競爭能力強的微生物,消耗如鐵、氮、碳、氧或其他適宜病原菌生長的微量元素,可以限制病原菌的生長、發芽或代謝。在這方面,木黴菌主要是奪取或阻斷病原菌所需的養分。由於營養競爭很難用變異菌株加以證明,而且添加物質也可能會改變病害的發生,以致無法取得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防治的機制是與競爭養分有關。目前較具明證者,僅在鐵、銅等離子的競爭方面,而這又與能否產生嵌合物質等具有相關性,因為這類物質也會減少病原菌的發芽與生長。
3.細胞壁分解酵素:一般認為細胞壁分解酵素在抑制病害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幾丁質與葡聚醣是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除卵菌綱外),很多試驗顯示幾丁質分解酵素或葡聚醣分解酵素,單獨或組合使用時可直接分解真菌細胞壁。近來遺傳學上也證明,缺乏幾丁質分解酵素的突變菌株,其抑制病原菌孢子發芽的能力以及病害防治能力都明顯降低。
試驗顯示,如果把幾丁質分解酵素基因引入無病害防治能力的大腸桿菌菌株中,這個轉殖菌株就可減少大豆白絹病的發生。同樣地,把來自薛利蒂亞細菌的幾丁質分解酵素引入到哈式木黴菌菌株後,這種菌株也比原來菌株具有更強的覆蓋白絹病生長的能力。最近更有很多轉殖植物含有來自木黴菌的幾丁質分解酵素,因而增加了牠們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性。
4.微寄生:以木黴菌的微寄生立枯絲核病菌為例,其過程大約可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趨化性生長,也就是木黴菌會趨向能產生化學刺激物的病原菌生長。第二個步驟是辨識,這個步驟和病原菌含有的聚血素及拮抗菌表面擁有的碳水化合物接收器有關,這類物質左右了病原菌與拮抗微生物之間作用的專一性。第三個步驟是接觸與細胞壁分解。最後則是穿刺作用,也就是木黴菌會產生類似附著器的構造,侵入真菌細胞,進而分解與利用病原菌細胞物質。
5.誘導植物產生抗性:植物的系統性誘導抗病現象,是指植物經第一次接種原或非生物因子刺激後,產生對第二次接種原的抗性。這種抗性的發展,可導致植株對多種病原的感染都會有抵抗性,而非僅限於對原先的誘導病原。目前已有報告顯示,植物經木黴菌處理後,可誘導產生特別的酵素等物質,進而對葉部病害或病毒病害產生抗性。
<<參考處: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_print.asp?add_year=2005&popsc_aid=79>>
其他還有一些較常聽到的如枯草桿菌、假單胞菌、鏈黴菌等,都是功能和它相似的,主要是在抑制植物病害的病原菌。因為我之前在做枯草桿菌的專題討論,這裡還有資料。
至於菌根菌,大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營養物質(尤其是氮)和水分的吸收,促進生長,而不像木黴菌有抑制病原菌的功能,所以,看你實驗的目的決定何者較好囉!
1.產生抗生素:木黴菌可以產生揮發性或非揮發性抑制病原菌生長的抗生物質,如三柯胜、三柯得茗、黏帚毒素、煤尼毒素及胜?素等。司齊博克(Mary Schirmbock)等人曾觀察到哈氏木黴菌可產生細胞壁分解酵素及胜?博素的抗生素,如果把這種抗生素與幾丁質分解酵素結合,可抑制病原菌孢子發芽與菌絲生長。
2.營養競爭:利用競爭能力強的微生物,消耗如鐵、氮、碳、氧或其他適宜病原菌生長的微量元素,可以限制病原菌的生長、發芽或代謝。在這方面,木黴菌主要是奪取或阻斷病原菌所需的養分。由於營養競爭很難用變異菌株加以證明,而且添加物質也可能會改變病害的發生,以致無法取得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防治的機制是與競爭養分有關。目前較具明證者,僅在鐵、銅等離子的競爭方面,而這又與能否產生嵌合物質等具有相關性,因為這類物質也會減少病原菌的發芽與生長。
3.細胞壁分解酵素:一般認為細胞壁分解酵素在抑制病害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幾丁質與葡聚醣是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除卵菌綱外),很多試驗顯示幾丁質分解酵素或葡聚醣分解酵素,單獨或組合使用時可直接分解真菌細胞壁。近來遺傳學上也證明,缺乏幾丁質分解酵素的突變菌株,其抑制病原菌孢子發芽的能力以及病害防治能力都明顯降低。
試驗顯示,如果把幾丁質分解酵素基因引入無病害防治能力的大腸桿菌菌株中,這個轉殖菌株就可減少大豆白絹病的發生。同樣地,把來自薛利蒂亞細菌的幾丁質分解酵素引入到哈式木黴菌菌株後,這種菌株也比原來菌株具有更強的覆蓋白絹病生長的能力。最近更有很多轉殖植物含有來自木黴菌的幾丁質分解酵素,因而增加了牠們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性。
4.微寄生:以木黴菌的微寄生立枯絲核病菌為例,其過程大約可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趨化性生長,也就是木黴菌會趨向能產生化學刺激物的病原菌生長。第二個步驟是辨識,這個步驟和病原菌含有的聚血素及拮抗菌表面擁有的碳水化合物接收器有關,這類物質左右了病原菌與拮抗微生物之間作用的專一性。第三個步驟是接觸與細胞壁分解。最後則是穿刺作用,也就是木黴菌會產生類似附著器的構造,侵入真菌細胞,進而分解與利用病原菌細胞物質。
5.誘導植物產生抗性:植物的系統性誘導抗病現象,是指植物經第一次接種原或非生物因子刺激後,產生對第二次接種原的抗性。這種抗性的發展,可導致植株對多種病原的感染都會有抵抗性,而非僅限於對原先的誘導病原。目前已有報告顯示,植物經木黴菌處理後,可誘導產生特別的酵素等物質,進而對葉部病害或病毒病害產生抗性。
<<參考處: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_print.asp?add_year=2005&popsc_aid=79>>
其他還有一些較常聽到的如枯草桿菌、假單胞菌、鏈黴菌等,都是功能和它相似的,主要是在抑制植物病害的病原菌。因為我之前在做枯草桿菌的專題討論,這裡還有資料。
至於菌根菌,大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營養物質(尤其是氮)和水分的吸收,促進生長,而不像木黴菌有抑制病原菌的功能,所以,看你實驗的目的決定何者較好囉!
0
(11 人評價)
我的評分:
上一篇
台灣野百合如何繁殖?
下一篇
蘋果螺會吃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