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7
會員總數:115229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71
農業知識家
小蜈蚣要如何消滅
發問者:mm
發問日期:2008年07月23日
96321
0
10 人評價
我種植物盆內有小蜈公.小蜈公要如何消滅
本篇討論
2 則
達人級會員
Vivian 發表於 2008/11/18
生態習性:
蜈蚣之體壁缺乏臘質層因而降低抵抗乾燥之能力,故通常生活於潮濕之環境,而產卵於潮濕之土壤中。也因為如此,它們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之鬆裂樹皮下、腐爛之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而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之散失。它們偶而經由門下、窗戶縫隙或水管爬入廚房或浴室。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
防治方法:
通常人們很少針對零星發生之蜈蚣施以防治,除非住家深受其擾或大量發生時,才採取防治措施。必要時,於家屋內外縫隙、孔洞及其可能棲息之處所,利用殘效性藥劑噴洒,如賽飛寧、賽滅寧、酚丁滅寧、免敵克、安丹、陶斯松、大利松、加保力等。牆壁之空隙可施用粉劑,如加保力、硼酸或使用矽膠乾燥劑。室內利用除蟲菊精劑、列滅寧或其他合成之除蟲菊類藥劑進行非殘效噴灑,可提供立即防治之效
預防之道最主要是維護住家附近的清潔,以免蜈蚣滋生。另外,在戶外工作時,如需靠近進草叢或朽木堆積的地方,最好穿長袖長褲;不要穿涼鞋、拖鞋等保護功能差的鞋子,以避免被咬傷。
蜈蚣咬傷的症狀:
1. 非常痛!!!而且會痛上好幾個小時
2. 可以看到一或兩個咬痕
3. 傷口的附近會紅腫並有發熱的感覺
4. 有時會出現發燒、胸悶的現象
5. 很小部份的人可能因感染而產生淋巴腺炎、心跳不規則
蜈蚣之體壁缺乏臘質層因而降低抵抗乾燥之能力,故通常生活於潮濕之環境,而產卵於潮濕之土壤中。也因為如此,它們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之鬆裂樹皮下、腐爛之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而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之散失。它們偶而經由門下、窗戶縫隙或水管爬入廚房或浴室。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
防治方法:
通常人們很少針對零星發生之蜈蚣施以防治,除非住家深受其擾或大量發生時,才採取防治措施。必要時,於家屋內外縫隙、孔洞及其可能棲息之處所,利用殘效性藥劑噴洒,如賽飛寧、賽滅寧、酚丁滅寧、免敵克、安丹、陶斯松、大利松、加保力等。牆壁之空隙可施用粉劑,如加保力、硼酸或使用矽膠乾燥劑。室內利用除蟲菊精劑、列滅寧或其他合成之除蟲菊類藥劑進行非殘效噴灑,可提供立即防治之效
預防之道最主要是維護住家附近的清潔,以免蜈蚣滋生。另外,在戶外工作時,如需靠近進草叢或朽木堆積的地方,最好穿長袖長褲;不要穿涼鞋、拖鞋等保護功能差的鞋子,以避免被咬傷。
蜈蚣咬傷的症狀:
1. 非常痛!!!而且會痛上好幾個小時
2. 可以看到一或兩個咬痕
3. 傷口的附近會紅腫並有發熱的感覺
4. 有時會出現發燒、胸悶的現象
5. 很小部份的人可能因感染而產生淋巴腺炎、心跳不規則
0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Vivian 發表於 2008/11/18
蜈蚣及其防治
蜈蚣通常生活於戶外潮濕陰暗處,蜈蚣屬節肢動物門唇足綱(Chilopoda),俗稱百足蟲。體細長,背腹扁平。軀幹部除最後二或三體節外,每一體節具有一對足,適於快速爬行。口器具大顎一對及小顎兩對。軀幹部第一對附肢變為毒爪,具有毒腺開口。可利用毒爪攫捕獵物,並穿刺將毒液注入體內。體節數目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足的數目少的有十對,多的達一百餘對。
蜈蚣體壁無臘質層抵抗乾燥能力低,生活於潮濕環境,產卵於潮濕土壤中。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鬆裂樹皮下、腐爛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散失。偶而經由門下、窗戶縫隙或水管爬入廚房或浴室。
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碰觸到較大的蜈蚣,它即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有數種蜈蚣會咬人,很少因被咬而致死。
● 防治方法:
在深受其擾或大量發生時,採取防治措施。於屋內外縫隙、孔洞及其可能棲息處所,利用殘效性藥劑噴灑
馬陸(形貌有些像蜈蚣)及其防治
馬陸屬節肢動物門倍足綱(Diplopoda),腹部生長很多的足,又稱:千足蟲(thousand leggers)。身體呈長圓環形或扁背形,體長1.5~12公分。體色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紅褐色、黑色、橘黃色、淡黃色或黑色具有淺色斑等。
以足作推進行走無法快速運動。於土中築巢產卵並以糞渣襯裏,幼蟲通常脫皮7~10次,足及體節數目隨脫皮而增加。脫皮次數、足及體節數目隨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個體生長達性成熟時,即停止脫皮。
越冬:常在住家地基附近土壤中或靠近樹幹基部覆蓋物下。偶而侵入住屋情形可能與天氣乾燥或尋找潮濕越冬場所有關。
棲息:常於室外石頭、朽木、腐菜、稻草堆、材堆下及潮濕陰暗隱蔽處,棲息場所常為土壤潮濕、富含植物質、陰暗隱蔽處,或雜草叢生潮濕環境。
食性:大多數種類為草食性,取食柔嫩根部與綠葉;有些屬食腐性動物,取食潮濕腐爛植物或動物屍體。
當受到驚擾或碰觸時,其長形身軀即捲曲成似同心圓環狀。但某些種類具有防禦腺或黏液腺,它的分泌物對某些動物屬有毒物質,具有防禦敵害作用。此類刺激性混合物,具有腐蝕性,觸及皮膚會造成刺激腫脹,引起水泡性皮膚炎;眼睛、口接觸可能造成嚴重發炎,最好不要直接用手碰觸,以防萬一。
●馬陸防治
清除孳生源:整理草地,清除地面腐爛植物或田園雜草堆;移除非必要地面覆蓋物,以減少馬陸棲身所。
化學防治:以殘效性藥劑噴灑家屋四周、縫隙及其他馬陸可能棲息處所。
室內:有必要作藥劑處理時,尤應注意潮濕隱蔽處如洗衣機下、浴室內、污水坑附近等。
蜈蚣與馬陸多生活於戶外潮濕環境,偶而侵入住屋中。平日應留意清除住屋周圍堆積物下隱蔽處所物品,填補地板與牆基裂隙孔洞,以細網封住屋內各排水孔等,以避免其棲息與孳生,減少其侵入住屋機會
蜈蚣通常生活於戶外潮濕陰暗處,蜈蚣屬節肢動物門唇足綱(Chilopoda),俗稱百足蟲。體細長,背腹扁平。軀幹部除最後二或三體節外,每一體節具有一對足,適於快速爬行。口器具大顎一對及小顎兩對。軀幹部第一對附肢變為毒爪,具有毒腺開口。可利用毒爪攫捕獵物,並穿刺將毒液注入體內。體節數目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足的數目少的有十對,多的達一百餘對。
蜈蚣體壁無臘質層抵抗乾燥能力低,生活於潮濕環境,產卵於潮濕土壤中。白天大多藏匿於土中、石下、倒木鬆裂樹皮下、腐爛木材、落葉或植物碎屑中;於夜間活動,以減少水分散失。偶而經由門下、窗戶縫隙或水管爬入廚房或浴室。
蜈蚣為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為食。碰觸到較大的蜈蚣,它即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有數種蜈蚣會咬人,很少因被咬而致死。
● 防治方法:
在深受其擾或大量發生時,採取防治措施。於屋內外縫隙、孔洞及其可能棲息處所,利用殘效性藥劑噴灑
馬陸(形貌有些像蜈蚣)及其防治
馬陸屬節肢動物門倍足綱(Diplopoda),腹部生長很多的足,又稱:千足蟲(thousand leggers)。身體呈長圓環形或扁背形,體長1.5~12公分。體色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紅褐色、黑色、橘黃色、淡黃色或黑色具有淺色斑等。
以足作推進行走無法快速運動。於土中築巢產卵並以糞渣襯裏,幼蟲通常脫皮7~10次,足及體節數目隨脫皮而增加。脫皮次數、足及體節數目隨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個體生長達性成熟時,即停止脫皮。
越冬:常在住家地基附近土壤中或靠近樹幹基部覆蓋物下。偶而侵入住屋情形可能與天氣乾燥或尋找潮濕越冬場所有關。
棲息:常於室外石頭、朽木、腐菜、稻草堆、材堆下及潮濕陰暗隱蔽處,棲息場所常為土壤潮濕、富含植物質、陰暗隱蔽處,或雜草叢生潮濕環境。
食性:大多數種類為草食性,取食柔嫩根部與綠葉;有些屬食腐性動物,取食潮濕腐爛植物或動物屍體。
當受到驚擾或碰觸時,其長形身軀即捲曲成似同心圓環狀。但某些種類具有防禦腺或黏液腺,它的分泌物對某些動物屬有毒物質,具有防禦敵害作用。此類刺激性混合物,具有腐蝕性,觸及皮膚會造成刺激腫脹,引起水泡性皮膚炎;眼睛、口接觸可能造成嚴重發炎,最好不要直接用手碰觸,以防萬一。
●馬陸防治
清除孳生源:整理草地,清除地面腐爛植物或田園雜草堆;移除非必要地面覆蓋物,以減少馬陸棲身所。
化學防治:以殘效性藥劑噴灑家屋四周、縫隙及其他馬陸可能棲息處所。
室內:有必要作藥劑處理時,尤應注意潮濕隱蔽處如洗衣機下、浴室內、污水坑附近等。
蜈蚣與馬陸多生活於戶外潮濕環境,偶而侵入住屋中。平日應留意清除住屋周圍堆積物下隱蔽處所物品,填補地板與牆基裂隙孔洞,以細網封住屋內各排水孔等,以避免其棲息與孳生,減少其侵入住屋機會
0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