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7
會員總數:115210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57
農業知識家
仿土雞與土雞有何不同?
發問者:會誠
發問日期:2012年03月15日
96660
0
40 人評價
仿土雞與土雞有何不同?
本篇討論
6 則
達人級會員
june 發表於 2024/11/17
仿土雞或黑仿雞的種母雞一般是以進口洋雞為基礎, 只有種公雞才含有本地雞的血統。 這類雞隻因為含有較多改良雞種的血統,所以飼料效率或種蛋產蛋率還不錯,但是都較晚熟且肉質並不如本地雞,而且消費者很容易由其雜色羽毛、黃色腳脛與矮小雞冠分辨出牠與本地雞的差別,因此才被稱為"仿"土雞。而仿土雞者通常體型較土雞為大,羽色原來多數為黑色,目前則多具紅羽只是色澤比土雞為深;腳脛顏色則無一定標準,黑色居多,但也夾雜有黃色、白色或綠色腳脛。仿土雞在 12~13 週齡以前未達性成熟就出售,雞冠也較土雞為小。以上是一般養雞界的認定標準。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高手級會員
sianbin 發表於 2024/11/13
仿土雞與土雞的主要區別在於**品種、飼養方式和成長環境**,這些因素造成了肉質、風味和價格上的差異。
### 1. 品種差異
- **土雞**:通常指在地繁殖多代、基因接近台灣原生種的雞隻,具有遺傳上的穩定性和較強的適應性。台灣的土雞多為放養,生長速度較慢,成熟期約在6個月以上。
- **仿土雞**:多數是進口改良品種,例如白肉雞、紅羽雞等,經由快速育種技術生產。仿土雞外觀類似土雞,但基因上差異較大。
### 2. 飼養方式
- **土雞**:土雞大多採用傳統的放養方式,讓雞隻有較大的空間活動,可以自由覓食昆蟲、草類等,這樣的飼養方式讓雞隻的肌肉結構較為緊實,脂肪分布較少。
- **仿土雞**:仿土雞通常使用半放養或集中飼養的方式,以飼料為主,並添加一些粗糧、植物性蛋白質等模擬放養土雞的飼料組成。成長週期較短,約3個月左右即可上市。
### 3. 成長時間
- **土雞**:因為生長較慢,土雞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達到上市規格。
- **仿土雞**:仿土雞成長速度較快,一般在2~3個月就可達到適合上市的體型,因此在成本上比土雞低。
### 4. 肉質風味
- **土雞**:因長時間活動,肉質緊實,結構細膩,風味濃郁,適合慢煮或燉煮,雞皮較厚且富有膠質。
- **仿土雞**:肉質相對鬆軟,水分較多,味道比土雞清淡,適合清蒸或燒烤,但風味與彈性不如土雞。
### 5. 價格與市場需求
- **土雞**:由於成長時間長、飼養成本高,價格較高,市場多數定位為高檔需求或講究風味的消費者。
- **仿土雞**:成長週期短、飼養成本低,因此價格較為親民,較適合大眾市場。
### 總結
土雞與仿土雞主要在於基因、飼養方式和生長週期的不同。土雞肉質紮實、風味獨特,但生長時間長、價格較高;仿土雞則成長快速、價格較便宜,但風味和肉質略遜。選擇上,若偏好風味濃郁的口感,可選擇土雞;而日常消費或對價格較為敏感時,仿土雞也是不錯的替代選擇。
### 1. 品種差異
- **土雞**:通常指在地繁殖多代、基因接近台灣原生種的雞隻,具有遺傳上的穩定性和較強的適應性。台灣的土雞多為放養,生長速度較慢,成熟期約在6個月以上。
- **仿土雞**:多數是進口改良品種,例如白肉雞、紅羽雞等,經由快速育種技術生產。仿土雞外觀類似土雞,但基因上差異較大。
### 2. 飼養方式
- **土雞**:土雞大多採用傳統的放養方式,讓雞隻有較大的空間活動,可以自由覓食昆蟲、草類等,這樣的飼養方式讓雞隻的肌肉結構較為緊實,脂肪分布較少。
- **仿土雞**:仿土雞通常使用半放養或集中飼養的方式,以飼料為主,並添加一些粗糧、植物性蛋白質等模擬放養土雞的飼料組成。成長週期較短,約3個月左右即可上市。
### 3. 成長時間
- **土雞**:因為生長較慢,土雞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達到上市規格。
- **仿土雞**:仿土雞成長速度較快,一般在2~3個月就可達到適合上市的體型,因此在成本上比土雞低。
### 4. 肉質風味
- **土雞**:因長時間活動,肉質緊實,結構細膩,風味濃郁,適合慢煮或燉煮,雞皮較厚且富有膠質。
- **仿土雞**:肉質相對鬆軟,水分較多,味道比土雞清淡,適合清蒸或燒烤,但風味與彈性不如土雞。
### 5. 價格與市場需求
- **土雞**:由於成長時間長、飼養成本高,價格較高,市場多數定位為高檔需求或講究風味的消費者。
- **仿土雞**:成長週期短、飼養成本低,因此價格較為親民,較適合大眾市場。
### 總結
土雞與仿土雞主要在於基因、飼養方式和生長週期的不同。土雞肉質紮實、風味獨特,但生長時間長、價格較高;仿土雞則成長快速、價格較便宜,但風味和肉質略遜。選擇上,若偏好風味濃郁的口感,可選擇土雞;而日常消費或對價格較為敏感時,仿土雞也是不錯的替代選擇。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飛象 發表於 2013/01/06
根據『台灣畜產資源』所載:
「本地雞品種甚多,毛色複雜,無固定品種特徵,體質強健,戀巢性亦強,
適應環境之能力,較任何雞為大,並適於粗飼料。
標準體重:雄 2.0 公斤;雌 1.5 公斤。
年產卵 60~80 個,一個卵之重量自 37 至 45 g,不適產卵,宜於肉用。
台灣民間飼養者,95%以上,屬於這類雞種。」
所謂本地雞,應是華南雞種、日本雞種及其他引進台灣雞種混雜配種的後代。
因為牠們為民間後院飼養的雞隻,未經選拔改良生產性狀,加上近親配種衰退,
雖然長久在台灣生長繁殖,很能適應台灣風土環境,卻喪失了生產效率,
無法與國外引進的白色肉雞競爭。
仿土雞或黑仿雞的種母雞一般是以進口洋雞為基礎,
只有種公雞才含有本地雞的血統。
這類雞隻因為含有較多改良雞種的血統,所以飼料效率或種蛋產蛋率還不錯,
但是都較晚熟且肉質並不如本地雞,
而且消費者很容易由其雜色羽毛、黃色腳脛與矮小雞冠分辨出牠與本地雞的差別,
因此才被稱為"仿"土雞。
一般的分類,台灣現有的肉用雞大約可分為白肉雞、仿土雞與土雞 3 種。
白肉雞是主要是由歐美國際性大育種公司所育成的,
經由原源種雞場、種雞場而肉雞場等生產系列所生產出來最有效率的雞種。
仿土雞與土雞則是國內種雞場自行交配出來的雞種,
因都具有非白色的羽毛所以統稱『有色雞』以別於『白肉雞』。
而土雞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白肉雞的引進,
為了將傳統後院飼養的本地雞與進口的白肉雞分辨
而將之稱為『土』雞以有別於『洋』雞。
目前市面上稱為土雞的種類繁多,很多種所謂的土雞其實並非土雞。
那麼怎樣的雞才叫做土雞?
目前一般所稱謂的土雞並不是一個品種,
而只是養雞界、雞販與消費者對臺灣一類雞隻的稱呼。
牠通常是具有大而直立的單冠、
金黃至紅色或其他花色(一般以金黃為多)的羽毛、
鉛色的腳脛,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性成熟的外表才可上市。
而仿土雞者通常體型較土雞為大,羽色原來多數為黑色,
目前則多具紅羽只是色澤比土雞為深;
腳脛顏色則無一定標準,黑色居多,但也夾雜有黃色、白色或綠色腳脛。
仿土雞在 12~13 週齡以前未達性成熟就出售,雞冠也較土雞為小。
以上是一般養雞界的認定標準
「本地雞品種甚多,毛色複雜,無固定品種特徵,體質強健,戀巢性亦強,
適應環境之能力,較任何雞為大,並適於粗飼料。
標準體重:雄 2.0 公斤;雌 1.5 公斤。
年產卵 60~80 個,一個卵之重量自 37 至 45 g,不適產卵,宜於肉用。
台灣民間飼養者,95%以上,屬於這類雞種。」
所謂本地雞,應是華南雞種、日本雞種及其他引進台灣雞種混雜配種的後代。
因為牠們為民間後院飼養的雞隻,未經選拔改良生產性狀,加上近親配種衰退,
雖然長久在台灣生長繁殖,很能適應台灣風土環境,卻喪失了生產效率,
無法與國外引進的白色肉雞競爭。
仿土雞或黑仿雞的種母雞一般是以進口洋雞為基礎,
只有種公雞才含有本地雞的血統。
這類雞隻因為含有較多改良雞種的血統,所以飼料效率或種蛋產蛋率還不錯,
但是都較晚熟且肉質並不如本地雞,
而且消費者很容易由其雜色羽毛、黃色腳脛與矮小雞冠分辨出牠與本地雞的差別,
因此才被稱為"仿"土雞。
一般的分類,台灣現有的肉用雞大約可分為白肉雞、仿土雞與土雞 3 種。
白肉雞是主要是由歐美國際性大育種公司所育成的,
經由原源種雞場、種雞場而肉雞場等生產系列所生產出來最有效率的雞種。
仿土雞與土雞則是國內種雞場自行交配出來的雞種,
因都具有非白色的羽毛所以統稱『有色雞』以別於『白肉雞』。
而土雞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白肉雞的引進,
為了將傳統後院飼養的本地雞與進口的白肉雞分辨
而將之稱為『土』雞以有別於『洋』雞。
目前市面上稱為土雞的種類繁多,很多種所謂的土雞其實並非土雞。
那麼怎樣的雞才叫做土雞?
目前一般所稱謂的土雞並不是一個品種,
而只是養雞界、雞販與消費者對臺灣一類雞隻的稱呼。
牠通常是具有大而直立的單冠、
金黃至紅色或其他花色(一般以金黃為多)的羽毛、
鉛色的腳脛,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性成熟的外表才可上市。
而仿土雞者通常體型較土雞為大,羽色原來多數為黑色,
目前則多具紅羽只是色澤比土雞為深;
腳脛顏色則無一定標準,黑色居多,但也夾雜有黃色、白色或綠色腳脛。
仿土雞在 12~13 週齡以前未達性成熟就出售,雞冠也較土雞為小。
以上是一般養雞界的認定標準
0
(3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美麗夜 發表於 2012/03/31
以下是土雞、白肉雞及仿土雞的大致的區分法
白肉雞
美國的育種場在1950年代以白色可尼西品種之公雞,雜交配種美國蛋肉兼用的白蘆花母雞,而產生所謂的白肉雞。由於只要飼養8週即可達到2公斤的體重來出售,生產成本極低,很快就佔有廣大市場,到1970年左右,台灣人食用的雞肉大約90%是白肉雞。但這種白肉雞在出售時仍是幼年的雞,又稱為童子雞,雞肉仍沒有成熟的風味,而且肉質鬆散,並不適合水煮白斬雞、燉雞等國內傳統的烹煮方法。
土雞
對於白肉雞一般人稱之為洋雞,相對於傳統食用的雞,就稱為「土雞」。土雞的生長性能差,生產成本高,傳統的土雞本來數量極少,但在1970年代就由於消費量漸增,故農民也引進國外雞種來改進生產效率,他們必須控制雞種的纖細體型,為了能與仿土雞區分,都具有鉛色腳脛,而且都是在顯現出鮮紅的雞冠與光亮的羽毛等性成熟的外觀才給予出售。在1970至1985年之間,人們稱這類雞隻為「土雞」。
仿土雞
因土雞生長性能差,故引進國外紅羽或黑羽的有色雞種來與牠們雜交,生產外觀類似土雞,但生產性能較好的雞隻。這些國外雞種的腳脛是黃色的,與土雞鉛色腳脛不同。同時由於他們體型特別碩大,飼養到10週齡還未達性成熟就可有2公斤的上市體重。所以很容易由牠們黃色或綠色的腳脛,以及未發育的雞冠分辨出與土雞的差別,而被稱為「仿土雞」。
以上資料摘自 李淵朁[台灣土雞的育種改良產業趨勢]
白肉雞
美國的育種場在1950年代以白色可尼西品種之公雞,雜交配種美國蛋肉兼用的白蘆花母雞,而產生所謂的白肉雞。由於只要飼養8週即可達到2公斤的體重來出售,生產成本極低,很快就佔有廣大市場,到1970年左右,台灣人食用的雞肉大約90%是白肉雞。但這種白肉雞在出售時仍是幼年的雞,又稱為童子雞,雞肉仍沒有成熟的風味,而且肉質鬆散,並不適合水煮白斬雞、燉雞等國內傳統的烹煮方法。
土雞
對於白肉雞一般人稱之為洋雞,相對於傳統食用的雞,就稱為「土雞」。土雞的生長性能差,生產成本高,傳統的土雞本來數量極少,但在1970年代就由於消費量漸增,故農民也引進國外雞種來改進生產效率,他們必須控制雞種的纖細體型,為了能與仿土雞區分,都具有鉛色腳脛,而且都是在顯現出鮮紅的雞冠與光亮的羽毛等性成熟的外觀才給予出售。在1970至1985年之間,人們稱這類雞隻為「土雞」。
仿土雞
因土雞生長性能差,故引進國外紅羽或黑羽的有色雞種來與牠們雜交,生產外觀類似土雞,但生產性能較好的雞隻。這些國外雞種的腳脛是黃色的,與土雞鉛色腳脛不同。同時由於他們體型特別碩大,飼養到10週齡還未達性成熟就可有2公斤的上市體重。所以很容易由牠們黃色或綠色的腳脛,以及未發育的雞冠分辨出與土雞的差別,而被稱為「仿土雞」。
以上資料摘自 李淵朁[台灣土雞的育種改良產業趨勢]
0
(12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演唱會 發表於 2012/03/21
寫淞解釋的很仔細~!!!
現在在市面上或市場幾乎都是再賣仿土雞,比肉雞吃起來有嚼勁!!
現在在市面上或市場幾乎都是再賣仿土雞,比肉雞吃起來有嚼勁!!
0
(12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寫淞 發表於 2012/03/15
仿土雞或黑仿雞的種母雞一般是以進口洋雞為基礎, 只有種公雞才含有本地雞的血統。 這類雞隻因為含有較多改良雞種的血統,所以飼料效率或種蛋產蛋率還不錯,但是都較晚熟且肉質並不如本地雞,而且消費者很容易由其雜色羽毛、黃色腳脛與矮小雞冠分辨出牠與本地雞的差別,因此才被稱為"仿"土雞。而仿土雞者通常體型較土雞為大,羽色原來多數為黑色,目前則多具紅羽只是色澤比土雞為深;腳脛顏色則無一定標準,黑色居多,但也夾雜有黃色、白色或綠色腳脛。仿土雞在 12~13 週齡以前未達性成熟就出售,雞冠也較土雞為小。以上是一般養雞界的認定標準。
0
(13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