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5
會員總數:115219
平均討論數:3.8
專家補充數:9571
農業知識家
水池無法蓄水
發問者:范*格
發問日期:2013年01月30日
10442
0
19 人評價
我挖一個水池深約一米但不知為何無法蓄水,放水進去很快就消失掉,請問有何辦法如何改善?
本篇討論
7 則
進階級會員
Sunny 發表於 2024/11/22
您提到的水池無法蓄水,很可能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並且有相應的解決方法可以改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及改善建議:
### 1. **土壤透水性高(地下水滲透)**
- 如果水池所在的土壤是沙質、黏土較少或透水性強的土壤,水會迅速滲透到地下,無法儲存。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改善方法**:
- **防滲處理**:您可以在水池底部和四周鋪設防水層,通常使用**防水土工膜**、**聚乙烯(PE)膜**、或是**水泥砂漿**來防止水分滲透。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止水流向地下。
- **密封處理**:如果池底已經施工過,您可以將防水材料(如防水塗料)塗抹在池壁和底部,並進行密封處理。
- **使用土壤改良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膨潤土**來改善土壤的密實性,減少水的滲透性。
### 2. **水池結構不夠穩固**
- 如果水池的結構較為松散,或者土質不夠緊實,水可能會滲透到池壁和底部的裂縫或縫隙中,導致水無法長時間保持。
**改善方法**:
- **加固池壁**:檢查池壁是否存在裂縫或漏水點。如果有,進行修補加固。可以使用水泥、砂漿等材料進行修補,確保池壁無縫隙。
- **壓實土壤**:建造水池時,要確保池底和池壁的土壤壓實,避免水池結構鬆散。
### 3. **池底的地下水位過高**
- 如果水池建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水池可能會無法蓄水,因為地下水會被自然吸入池中。
**改善方法**:
- **挖深一點**: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挖深池塘,直到達到一個穩定的土層,使池底不再接觸到地下水層。
- **設置排水系統**:如果水池周圍有明顯的地下水流,您可以在水池周邊或底部設置**排水系統**,將多餘的地下水引流出去,避免積水影響水池的蓄水。
### 4. **水池尺寸不當**
- 如果水池的建設尺寸過大,並且周圍土壤沒有得到有效的防水處理,可能會導致水池內的水很快滲透出去。
**改善方法**:
- **縮小池面積**:如果是由於水池過大,建議縮小水池的面積,這樣可以更容易管理水位,並減少滲漏風險。
### 5. **池水蒸發過快**
- 如果周圍的環境炎熱或水池表面面積大,水池中的水可能會因為蒸發而消失,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
**改善方法**:
- **遮擋蒸發**:可以考慮在水池周圍設置遮陰設施,例如植物、遮陽網等,減少水池表面直射陽光,降低水分蒸發。
- **池水覆蓋**:如果適用,也可以在水池表面設置蓋子或浮動材料,減少水分的蒸發。
### 6. **檢查是否有外部漏水源**
- 如果水池周圍有管道、坑道或其他水源,可能會導致水流進池內,使水池的蓄水不穩定。
**改善方法**:
- **檢查周邊環境**:確認是否有其他水源(如地下水流、管道漏水等)影響水池蓄水,並及時排查這些問題。
### 綜合建議:
1. **進行防滲處理**:使用防水材料來加強水池的防滲功能,防止水分向地下流失。
2. **檢查結構**:加固水池結構,修補裂縫或縫隙。
3. **設置排水系統**:排水系統有助於引導過多的地下水流出,避免水池內水位過高。
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可以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來改善水池的蓄水問題。如果您無法確定問題所在,可能需要請專業人士來現場檢查。
### 1. **土壤透水性高(地下水滲透)**
- 如果水池所在的土壤是沙質、黏土較少或透水性強的土壤,水會迅速滲透到地下,無法儲存。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改善方法**:
- **防滲處理**:您可以在水池底部和四周鋪設防水層,通常使用**防水土工膜**、**聚乙烯(PE)膜**、或是**水泥砂漿**來防止水分滲透。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止水流向地下。
- **密封處理**:如果池底已經施工過,您可以將防水材料(如防水塗料)塗抹在池壁和底部,並進行密封處理。
- **使用土壤改良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膨潤土**來改善土壤的密實性,減少水的滲透性。
### 2. **水池結構不夠穩固**
- 如果水池的結構較為松散,或者土質不夠緊實,水可能會滲透到池壁和底部的裂縫或縫隙中,導致水無法長時間保持。
**改善方法**:
- **加固池壁**:檢查池壁是否存在裂縫或漏水點。如果有,進行修補加固。可以使用水泥、砂漿等材料進行修補,確保池壁無縫隙。
- **壓實土壤**:建造水池時,要確保池底和池壁的土壤壓實,避免水池結構鬆散。
### 3. **池底的地下水位過高**
- 如果水池建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水池可能會無法蓄水,因為地下水會被自然吸入池中。
**改善方法**:
- **挖深一點**: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挖深池塘,直到達到一個穩定的土層,使池底不再接觸到地下水層。
- **設置排水系統**:如果水池周圍有明顯的地下水流,您可以在水池周邊或底部設置**排水系統**,將多餘的地下水引流出去,避免積水影響水池的蓄水。
### 4. **水池尺寸不當**
- 如果水池的建設尺寸過大,並且周圍土壤沒有得到有效的防水處理,可能會導致水池內的水很快滲透出去。
**改善方法**:
- **縮小池面積**:如果是由於水池過大,建議縮小水池的面積,這樣可以更容易管理水位,並減少滲漏風險。
### 5. **池水蒸發過快**
- 如果周圍的環境炎熱或水池表面面積大,水池中的水可能會因為蒸發而消失,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
**改善方法**:
- **遮擋蒸發**:可以考慮在水池周圍設置遮陰設施,例如植物、遮陽網等,減少水池表面直射陽光,降低水分蒸發。
- **池水覆蓋**:如果適用,也可以在水池表面設置蓋子或浮動材料,減少水分的蒸發。
### 6. **檢查是否有外部漏水源**
- 如果水池周圍有管道、坑道或其他水源,可能會導致水流進池內,使水池的蓄水不穩定。
**改善方法**:
- **檢查周邊環境**:確認是否有其他水源(如地下水流、管道漏水等)影響水池蓄水,並及時排查這些問題。
### 綜合建議:
1. **進行防滲處理**:使用防水材料來加強水池的防滲功能,防止水分向地下流失。
2. **檢查結構**:加固水池結構,修補裂縫或縫隙。
3. **設置排水系統**:排水系統有助於引導過多的地下水流出,避免水池內水位過高。
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可以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來改善水池的蓄水問題。如果您無法確定問題所在,可能需要請專業人士來現場檢查。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入門級會員
狗狗ᶘ oᴥoᶅ小圓 發表於 2024/11/18
如果你的水池無法蓄水,可能是由於以下幾種原因導致水滲透過快或流失。以下是一些常見原因和相應的改善方法:
1. 土壤滲透性過高
原因:如果水池周圍的土壤是沙質土壤或其他高滲透性材料,水很容易滲透並流失。
改善方法:
鋪設防水層:可以使用防水材料,如PVC防水布、EPDM橡膠襯墊或混凝土防水層,鋪在水池底部和側壁,防止水滲透。
使用膨潤土:膨潤土是一種天然的粘土材料,能夠吸水膨脹並形成防水屏障。將膨潤土均勻地鋪在水池底部,然後再加上土壤覆蓋,可有效減少滲漏。
2. 地下水流動或裂縫問題
原因:水池底部可能存在地下水流動的現象,或有天然裂縫,導致水迅速流失。
改善方法:
檢查並填補裂縫:如果水池底部或周圍有裂縫,需用防水水泥或特製的填充劑進行修補。
建設擋水層:在水池周圍挖掘並鋪設擋水層或排水層,減少地下水對水池的影響。
3. 自然沉降與夯實不夠
原因:水池挖好後,如果沒有將土壤夯實,水可能會滲入未夯實的鬆散土壤中。
改善方法:
夯實土壤:使用機械夯實機將水池底部和側壁的土壤夯實,減少滲漏風險。
添加密實材料:在夯實過程中,可以混入一些較細的粘土或其他密實材料,進一步增加土壤的密度和防水性。
4. 考慮其他工程解決方案
混凝土結構:如果其他方法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混凝土來建造水池,並在混凝土內部添加防水劑,以確保水池的耐久性和防水效果。
安裝人工水池襯墊:在水池內鋪設人工襯墊(如HDPE襯墊),這種方法成本相對較低且效果好,適合大部分家用或小型農業用途。
建議步驟
檢查水池底部的土壤類型,了解滲漏原因。
根據滲漏原因選擇合適的防水材料或改善方法。
如果需要專業的幫助,特別是在地下水問題較嚴重的情況下,建議尋求地質工程師的建議,進行更全面的處理。
這樣應該能夠改善你的水池蓄水問題,並使水池更長時間保持水量。
另外補充不可以隨便挖地蓄水,因為涉及環境法規和可能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台灣或其他地區,挖地蓄水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 環境影響評估
水資源管理:挖掘和蓄水可能會影響當地的水資源分布,甚至可能改變地下水位,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生態保護:如果你挖的地點靠近自然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地區,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影響當地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2. 法規與許可
土地使用法規:根據台灣的土地管理法,挖掘行為可能涉及違規改變土地用途。若水池規模較大,可能需要申請相關許可。
水土保持法:在坡地或容易發生土壤流失的區域,挖掘行為受到水土保持法的規範,可能需要制定和申請水土保持計劃。
地方政府規定:每個縣市對於水池挖掘有不同的管理規範,建議在行動前查詢當地政府的相關規定。
3. 安全考量
結構安全:挖地蓄水可能導致周圍土壤不穩定,引發坍塌或其他安全問題,特別是在靠近建築物或道路的地方。
水池管理:蓄水池可能成為危險地點,特別是對小孩或動物,因此需要做好圍欄或防護設施。
4. 其他影響
鄰里影響:挖地蓄水可能影響鄰居的土地使用,或改變當地的排水系統,造成排水不良或水患問題。
健康風險:如果蓄水池水質不佳,可能成為蚊蟲滋生的溫床,影響公共衛生。
建議
事前規劃:在決定挖地蓄水之前,進行周密的計劃,評估是否符合當地法規並了解環境影響。
申請許可:如有必要,向當地政府申請相關許可,並確保遵守所有法規。
專業諮詢:請教地質或水利工程專家,確保挖掘行為不會對環境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
總之,隨便挖地蓄水是不建議的,必須符合相關規範並考量環境和安全風險。
1. 土壤滲透性過高
原因:如果水池周圍的土壤是沙質土壤或其他高滲透性材料,水很容易滲透並流失。
改善方法:
鋪設防水層:可以使用防水材料,如PVC防水布、EPDM橡膠襯墊或混凝土防水層,鋪在水池底部和側壁,防止水滲透。
使用膨潤土:膨潤土是一種天然的粘土材料,能夠吸水膨脹並形成防水屏障。將膨潤土均勻地鋪在水池底部,然後再加上土壤覆蓋,可有效減少滲漏。
2. 地下水流動或裂縫問題
原因:水池底部可能存在地下水流動的現象,或有天然裂縫,導致水迅速流失。
改善方法:
檢查並填補裂縫:如果水池底部或周圍有裂縫,需用防水水泥或特製的填充劑進行修補。
建設擋水層:在水池周圍挖掘並鋪設擋水層或排水層,減少地下水對水池的影響。
3. 自然沉降與夯實不夠
原因:水池挖好後,如果沒有將土壤夯實,水可能會滲入未夯實的鬆散土壤中。
改善方法:
夯實土壤:使用機械夯實機將水池底部和側壁的土壤夯實,減少滲漏風險。
添加密實材料:在夯實過程中,可以混入一些較細的粘土或其他密實材料,進一步增加土壤的密度和防水性。
4. 考慮其他工程解決方案
混凝土結構:如果其他方法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混凝土來建造水池,並在混凝土內部添加防水劑,以確保水池的耐久性和防水效果。
安裝人工水池襯墊:在水池內鋪設人工襯墊(如HDPE襯墊),這種方法成本相對較低且效果好,適合大部分家用或小型農業用途。
建議步驟
檢查水池底部的土壤類型,了解滲漏原因。
根據滲漏原因選擇合適的防水材料或改善方法。
如果需要專業的幫助,特別是在地下水問題較嚴重的情況下,建議尋求地質工程師的建議,進行更全面的處理。
這樣應該能夠改善你的水池蓄水問題,並使水池更長時間保持水量。
另外補充不可以隨便挖地蓄水,因為涉及環境法規和可能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台灣或其他地區,挖地蓄水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 環境影響評估
水資源管理:挖掘和蓄水可能會影響當地的水資源分布,甚至可能改變地下水位,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生態保護:如果你挖的地點靠近自然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地區,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影響當地動植物的棲息環境。
2. 法規與許可
土地使用法規:根據台灣的土地管理法,挖掘行為可能涉及違規改變土地用途。若水池規模較大,可能需要申請相關許可。
水土保持法:在坡地或容易發生土壤流失的區域,挖掘行為受到水土保持法的規範,可能需要制定和申請水土保持計劃。
地方政府規定:每個縣市對於水池挖掘有不同的管理規範,建議在行動前查詢當地政府的相關規定。
3. 安全考量
結構安全:挖地蓄水可能導致周圍土壤不穩定,引發坍塌或其他安全問題,特別是在靠近建築物或道路的地方。
水池管理:蓄水池可能成為危險地點,特別是對小孩或動物,因此需要做好圍欄或防護設施。
4. 其他影響
鄰里影響:挖地蓄水可能影響鄰居的土地使用,或改變當地的排水系統,造成排水不良或水患問題。
健康風險:如果蓄水池水質不佳,可能成為蚊蟲滋生的溫床,影響公共衛生。
建議
事前規劃:在決定挖地蓄水之前,進行周密的計劃,評估是否符合當地法規並了解環境影響。
申請許可:如有必要,向當地政府申請相關許可,並確保遵守所有法規。
專業諮詢:請教地質或水利工程專家,確保挖掘行為不會對環境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
總之,隨便挖地蓄水是不建議的,必須符合相關規範並考量環境和安全風險。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進階級會員
夏苡涵 發表於 2024/11/13
防滲工法可能有問題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pipopa 發表於 2024/11/09
https://kknews.cc/zh-tw/home/ppj6ojz.html
0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進階級會員
葉*亨 發表於 2013/02/19
我最近也在研究,有看到相關資料如下,如果你試成功了請回報喔!
埤塘防滲工法
常用的防滲工法包含了地工止水膜(防水布)、皂土布(皂土)、黏土層及晶化防滲處理(牛踏層)等,比較各類工法對生物棲地的友善度後,選擇採用最天然的晶 化防滲處理工法;直接利用現地土壤,配合機械的擾動與壓實後,重新排列土壤分層結構(圖5-1-7),減少土壤顆粒間的孔隙,有效降低其滲漏速率,形成水 域底部的天然防水層,作為構築水域生態棲境的重要基礎步驟,更有利於水生植物根系發育、底棲生物成長及生物地質化學反應的進行,使系統具有更大的恢復彈 性,且能融入更大幅度的生態自我組構過程。
晶化防滲處理的作業流程包含了前置作業、加水軟化、擾動壓實、以及沈降密實等步驟。
1.成分分析:
確認土壤成份對於基地保水性及地力的影響,進而針對可能遭遇的問題研擬各項作業對策。
2.前置作業:
整地過程中如發現有大型廢棄物,應即時予以剔除,以確保晶化防滲作業的效果。
3.加水軟化:
加水使土壤充份溼潤軟化,以利攪動作業進行。
4.擾動與壓實:
怪手、堆土機等重型機械進行作業,充份揚起淺層土壤中不同粒徑的顆粒,並夯實底層土壤。
5.沈降與密實:
透過重力式的單顆粒沈降、層沈降與壓密沈降作用,使土壤結構依其沈降速率的不同而呈層狀分佈,有效減少水份的入滲作用。
基地範圍的整地工作大致完成了以後,生態農場的輪廓雛形遂已逐漸浮現。此時較大的一部挖土機便先行退場,留下小乖乖一「手」獨撐大局,進行細部的地形整塑工作,以及溼地的池底晶化作業。……
至於所謂的「池底晶化作業」,是指構築溼地之時,將水池底部的土壤均勻晶研的過程,使水域的底部能蓄涵水體而不漏失。以人工溼地的施作而言,這種做法 能夠達到極為貼近自然的底質狀態,可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工法」。它的原理也並不困難,乃是運用物理上的的「層沈降」現象。「想像手中有一杯充滿不同粒徑 懸浮物的水,稍加搖晃後再靜置片刻,我們便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強國倫老師打了個比方:「固體顆粒會依照粒徑的大小先後陸續沈澱,呈現出分層降積 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若想在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裡填土蓄水,我們可以將土壤加水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一邊讓土壤顆粒陸續沈澱,一邊伺水緩緩逸流,如此細小的微粒 便會隨著水體的滲漏而被帶入底質的細小孔隙之間。待最後一層微粒隨著最後一滴水完成沈降作用,所有的孔隙也均已得到填補,此後再加水進來就都不會散漏了。
將上述的原理運用到溼地的構築,我們就能以自然的底質營造出能夠蓄水的池體環境。田野規模的溼地營造有時還會再加上曝池的程序,即經過一段等待的時 間,讓池裡的水分充分蒸乾,目的是要讓底質的土壤顆粒更加緻密。但如果水池的面積不大(譬如庭院中的水池),在加水攪拌之後的等待沈降過程中,則可以用踩 踏的方式讓底土更為緊密,以達蓄水的功能。傳統的農業裡這項工作多半是借重牛隻來幫忙,在水田地面踩出一片「牛踏層」;今日的農夫們則以「鐵牛」代勞,在 加水的田地上反覆輾壓,使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應用於構築溼地的晶化工法是~文賢老師自行研發的施作模式,這使得他的作品迥異於國內其他的人工溼地或一般的生態池案例——不需要鋪設任何的人工防水界面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漏效果。提到人工溼地,許多單位多半會以不透水布或水泥混凝土打底的方式施工,以克服止水防漏的問題。但是這樣做會使得溼地系統內部的生態機能大打折扣,即使客土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的底質環境。
天然的溼地底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可說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http://tw.myblog.yahoo.com/mikechen480913/article?mid=7208
埤塘防滲工法
常用的防滲工法包含了地工止水膜(防水布)、皂土布(皂土)、黏土層及晶化防滲處理(牛踏層)等,比較各類工法對生物棲地的友善度後,選擇採用最天然的晶 化防滲處理工法;直接利用現地土壤,配合機械的擾動與壓實後,重新排列土壤分層結構(圖5-1-7),減少土壤顆粒間的孔隙,有效降低其滲漏速率,形成水 域底部的天然防水層,作為構築水域生態棲境的重要基礎步驟,更有利於水生植物根系發育、底棲生物成長及生物地質化學反應的進行,使系統具有更大的恢復彈 性,且能融入更大幅度的生態自我組構過程。
晶化防滲處理的作業流程包含了前置作業、加水軟化、擾動壓實、以及沈降密實等步驟。
1.成分分析:
確認土壤成份對於基地保水性及地力的影響,進而針對可能遭遇的問題研擬各項作業對策。
2.前置作業:
整地過程中如發現有大型廢棄物,應即時予以剔除,以確保晶化防滲作業的效果。
3.加水軟化:
加水使土壤充份溼潤軟化,以利攪動作業進行。
4.擾動與壓實:
怪手、堆土機等重型機械進行作業,充份揚起淺層土壤中不同粒徑的顆粒,並夯實底層土壤。
5.沈降與密實:
透過重力式的單顆粒沈降、層沈降與壓密沈降作用,使土壤結構依其沈降速率的不同而呈層狀分佈,有效減少水份的入滲作用。
基地範圍的整地工作大致完成了以後,生態農場的輪廓雛形遂已逐漸浮現。此時較大的一部挖土機便先行退場,留下小乖乖一「手」獨撐大局,進行細部的地形整塑工作,以及溼地的池底晶化作業。……
至於所謂的「池底晶化作業」,是指構築溼地之時,將水池底部的土壤均勻晶研的過程,使水域的底部能蓄涵水體而不漏失。以人工溼地的施作而言,這種做法 能夠達到極為貼近自然的底質狀態,可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工法」。它的原理也並不困難,乃是運用物理上的的「層沈降」現象。「想像手中有一杯充滿不同粒徑 懸浮物的水,稍加搖晃後再靜置片刻,我們便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強國倫老師打了個比方:「固體顆粒會依照粒徑的大小先後陸續沈澱,呈現出分層降積 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若想在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裡填土蓄水,我們可以將土壤加水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一邊讓土壤顆粒陸續沈澱,一邊伺水緩緩逸流,如此細小的微粒 便會隨著水體的滲漏而被帶入底質的細小孔隙之間。待最後一層微粒隨著最後一滴水完成沈降作用,所有的孔隙也均已得到填補,此後再加水進來就都不會散漏了。
將上述的原理運用到溼地的構築,我們就能以自然的底質營造出能夠蓄水的池體環境。田野規模的溼地營造有時還會再加上曝池的程序,即經過一段等待的時 間,讓池裡的水分充分蒸乾,目的是要讓底質的土壤顆粒更加緻密。但如果水池的面積不大(譬如庭院中的水池),在加水攪拌之後的等待沈降過程中,則可以用踩 踏的方式讓底土更為緊密,以達蓄水的功能。傳統的農業裡這項工作多半是借重牛隻來幫忙,在水田地面踩出一片「牛踏層」;今日的農夫們則以「鐵牛」代勞,在 加水的田地上反覆輾壓,使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應用於構築溼地的晶化工法是~文賢老師自行研發的施作模式,這使得他的作品迥異於國內其他的人工溼地或一般的生態池案例——不需要鋪設任何的人工防水界面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漏效果。提到人工溼地,許多單位多半會以不透水布或水泥混凝土打底的方式施工,以克服止水防漏的問題。但是這樣做會使得溼地系統內部的生態機能大打折扣,即使客土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的底質環境。
天然的溼地底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可說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http://tw.myblog.yahoo.com/mikechen480913/article?mid=7208
0
(9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乖乖 發表於 2013/02/04
有照片嗎?
0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蠻頭 發表於 2013/01/31
因為你講的太籠統,所以很難知道情況是什麼,參考一下台東農田的吧
http://www.ttia.gov.tw/water_page_cs1.php
http://www.ttia.gov.tw/water_page_cs1.php
0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下一篇
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