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5789
會員總數:115242
平均討論數:3.9
專家補充數:9571
農業知識家
試問平地種植五葉松適合嗎?五葉松除了樹齡外,樹形亦重要,故五葉松何時適合進行修剪及雕塑?及其栽培後其市場何在?
發問者:傳哥
發問日期:2014年02月04日
49484
1
11 人評價
目前在鄉間常看到很多農民種植五葉松。試問平地種植五葉松適合嗎?五葉松除了樹齡外,樹形亦重要,故五葉松何時適合進行修剪及雕塑?及其栽培後其市場何在?
專家回覆
1 則
達人級會員
農業達人 發表於 2014/03/04
您好:
五葉松喜好中海拔涼爽的環境,但也可以在平地生長,一般可分為盆栽苗及庭園木兩種栽培方式,經營方式不盡相同,前者樹形較小,而後者則較大,一般修剪枝葉在休眠季節(冬季 或乾季)進行,生長季也可以,但避免在雨季或潮濕天修剪,以免感染生病,整型時機以樹枝在幼年期(1或2年生)較易施作,盆栽苗可供應一般盆景藝術愛好者,庭園木則供應公園綠地,建築庭院造景等綠化需求。
林業試驗所
五葉松喜好中海拔涼爽的環境,但也可以在平地生長,一般可分為盆栽苗及庭園木兩種栽培方式,經營方式不盡相同,前者樹形較小,而後者則較大,一般修剪枝葉在休眠季節(冬季 或乾季)進行,生長季也可以,但避免在雨季或潮濕天修剪,以免感染生病,整型時機以樹枝在幼年期(1或2年生)較易施作,盆栽苗可供應一般盆景藝術愛好者,庭園木則供應公園綠地,建築庭院造景等綠化需求。
林業試驗所
本篇討論
2 則
達人級會員
蠻頭 發表於 2014/02/05
五葉松栽培:
台灣五葉松,喜生長於海拔500~1500公尺的山區,現今由於在平地播種,也適合平地栽培。性喜半日照至全日照、冷涼、潮溼、通風、透氣,泥土潮濕、排水透氣、但不泡水的處所,忌北風。
幼苗宜購買兩年生苗,借用纏鋁線的力道,進行彎曲造型。每年造型一次,留徒長枝做肥培用。利用車輪枝的優勢造曲角,再剔除多餘枝。進行疏芽、選芽製造多分枝的層次。
幼苗生長快速,但經彎曲造型之故,三個月至半年會呈生長緩慢的情形,需加以技術面減少傷害,耐'心等待再萌徒長芽生長。故換土約 3 ~ 4 年換土一次,泥土宜使用「風化岩加顆粒土」中粒性,0.5至1.5公分。換土時間需看「臘燭牙變綠初張開期」換土,約在國曆四月份。松柏類換土禁止剔葉,枝尾無綠葉必死無疑!
肥料使開依春芽全開再施于春肥生長肥三個月,秋肥在九月中旬至十一月底,使用開花肥。
五葉松如環境,通風透氣良好,少有病蟲害。
植物的澆水在早上十點前最好,澆水要澆透,泥土的表面呈微乾時再給水。中午如水不足夠,也要給水。如夏季午時高温給水,需重覆給水,直到盆器排水口流的水是泠的才可以。下午給水以葉水為主,土面微濕卽可。
台灣五葉松,喜生長於海拔500~1500公尺的山區,現今由於在平地播種,也適合平地栽培。性喜半日照至全日照、冷涼、潮溼、通風、透氣,泥土潮濕、排水透氣、但不泡水的處所,忌北風。
幼苗宜購買兩年生苗,借用纏鋁線的力道,進行彎曲造型。每年造型一次,留徒長枝做肥培用。利用車輪枝的優勢造曲角,再剔除多餘枝。進行疏芽、選芽製造多分枝的層次。
幼苗生長快速,但經彎曲造型之故,三個月至半年會呈生長緩慢的情形,需加以技術面減少傷害,耐'心等待再萌徒長芽生長。故換土約 3 ~ 4 年換土一次,泥土宜使用「風化岩加顆粒土」中粒性,0.5至1.5公分。換土時間需看「臘燭牙變綠初張開期」換土,約在國曆四月份。松柏類換土禁止剔葉,枝尾無綠葉必死無疑!
肥料使開依春芽全開再施于春肥生長肥三個月,秋肥在九月中旬至十一月底,使用開花肥。
五葉松如環境,通風透氣良好,少有病蟲害。
植物的澆水在早上十點前最好,澆水要澆透,泥土的表面呈微乾時再給水。中午如水不足夠,也要給水。如夏季午時高温給水,需重覆給水,直到盆器排水口流的水是泠的才可以。下午給水以葉水為主,土面微濕卽可。
1
(5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傳哥 發表於 2014/02/05
感謝前輩寶貴意見!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甜八寶 發表於 2014/02/05
這是庭園樹的規格
要照顧這一棵五葉松,先要弄清楚以下幾件事:
1.上次上盆(從田裡挖起來,種到盆子裡)到現在多久了,或是上次換盆到現在多久了?
一般這種規格的庭園五葉松,大約5~7年換盆(土)一次,或是觀察其生長情形,判斷是不是需要做換盆作業。這種規格的換盆,可以說是大工程,一般要有吊具,用繩索綁好吊起(儘量保持根下頭上的垂直情形),取下盆子後,清一半(像切餅一樣或是外緣半圈)舊土,剪除多餘的根,放好位置,再填入新土,最後在樹高2~3公尺處,綁三枝支架牢牢固定(三角固定法),一兩年後根長好了才解除
這種規格的換盆作業,最好是有經驗的人操作。所謂清一半的土,一般第一次換土時,可以像切餅一樣清一邊,也可以留中土清外圍,等兩三年後,再清除另一半。清土時儘量不要傷害細根,一般用加壓空氣噴土,把舊土噴下來(換盆前先斷水幾天,讓土壤處於比較乾的情況)
2.目前用什樣的土質種植?
五葉松的土質要能透氣、疏水,透氣性不佳的土質,五葉松長不好,如果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甚至可能死亡。(盆植和地植的用土不能相提並論,地植有許多盆植比不上的優勢,所以盆植的土質必需更講究)
在盆栽裡一般用的是赤玉土,像這種規格的,用土量很大,可以選擇含碎石量高的沙質壤土,根抓地的力量也較好,樹才不會輕易倒下
3.五葉松在良好介質下,最好是要全日照
在台南比較乾燥炎熱的氣候,夏天午後可能需要遮陽,冬天可能要避北風,如果根系不是很健康,冬天時葉子可能會焦尾(葉子末端死亡變咖啡色)...重點在防止盆土溫度過高,傷了根係,如果介質(土壤)排水透氣性佳,夏天最好在每天中午大量澆水,可以降低盆土溫度
4.澆水---土乾才澆、澆必溼透
什麼叫做乾...這個要有些經驗,不同土質、不同氣候...會有些差異
而松樹不會像一般雜木一樣,等葉子垂垂再澆還來得及救,等發現松葉因缺水有異狀時,再來澆水一般就已經來不及了。但是太常澆水,介質疏水性又不夠,根一直泡在積水裡,很容易爛根死亡
所謂澆透是指盆裡的土壤全都溼了,水從盆裡流出來,像現在土壤很滿,一澆水就從盆面流出去,真正澆到盆內的水反而不多,所以現在澆水,需要慢慢澆,讓水往下溼透,然後從盆底流出來,才是澆透(常澆透的盆土,螞蟻應該不會選來做巢)
5.用盆尺寸...如果想讓樹更為茂盛,盆子可能要再大一些
6.颱風風大時,可能需要另外固定,免得樹被吹倒,根和盆土分離。五葉松不像其他樹種,倒了之後立即扶正種植存活率很高,這種情形五葉松容易死亡
至於黑色螞蟻是小事,觀察一下,如果在盆土裡做巢,連續一天持續澆水,螞蟻應該就會搬家
現在覺得樹梢那一個樹枝很難看,可以剪掉...如紅線的標示
松樹不比一般雜木...是有些功課要做,多多爬文可以知道松樹該怎麼照顧,盆植松樹是有些地方要特別注意的
參考
要照顧這一棵五葉松,先要弄清楚以下幾件事:
1.上次上盆(從田裡挖起來,種到盆子裡)到現在多久了,或是上次換盆到現在多久了?
一般這種規格的庭園五葉松,大約5~7年換盆(土)一次,或是觀察其生長情形,判斷是不是需要做換盆作業。這種規格的換盆,可以說是大工程,一般要有吊具,用繩索綁好吊起(儘量保持根下頭上的垂直情形),取下盆子後,清一半(像切餅一樣或是外緣半圈)舊土,剪除多餘的根,放好位置,再填入新土,最後在樹高2~3公尺處,綁三枝支架牢牢固定(三角固定法),一兩年後根長好了才解除
這種規格的換盆作業,最好是有經驗的人操作。所謂清一半的土,一般第一次換土時,可以像切餅一樣清一邊,也可以留中土清外圍,等兩三年後,再清除另一半。清土時儘量不要傷害細根,一般用加壓空氣噴土,把舊土噴下來(換盆前先斷水幾天,讓土壤處於比較乾的情況)
2.目前用什樣的土質種植?
五葉松的土質要能透氣、疏水,透氣性不佳的土質,五葉松長不好,如果再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甚至可能死亡。(盆植和地植的用土不能相提並論,地植有許多盆植比不上的優勢,所以盆植的土質必需更講究)
在盆栽裡一般用的是赤玉土,像這種規格的,用土量很大,可以選擇含碎石量高的沙質壤土,根抓地的力量也較好,樹才不會輕易倒下
3.五葉松在良好介質下,最好是要全日照
在台南比較乾燥炎熱的氣候,夏天午後可能需要遮陽,冬天可能要避北風,如果根系不是很健康,冬天時葉子可能會焦尾(葉子末端死亡變咖啡色)...重點在防止盆土溫度過高,傷了根係,如果介質(土壤)排水透氣性佳,夏天最好在每天中午大量澆水,可以降低盆土溫度
4.澆水---土乾才澆、澆必溼透
什麼叫做乾...這個要有些經驗,不同土質、不同氣候...會有些差異
而松樹不會像一般雜木一樣,等葉子垂垂再澆還來得及救,等發現松葉因缺水有異狀時,再來澆水一般就已經來不及了。但是太常澆水,介質疏水性又不夠,根一直泡在積水裡,很容易爛根死亡
所謂澆透是指盆裡的土壤全都溼了,水從盆裡流出來,像現在土壤很滿,一澆水就從盆面流出去,真正澆到盆內的水反而不多,所以現在澆水,需要慢慢澆,讓水往下溼透,然後從盆底流出來,才是澆透(常澆透的盆土,螞蟻應該不會選來做巢)
5.用盆尺寸...如果想讓樹更為茂盛,盆子可能要再大一些
6.颱風風大時,可能需要另外固定,免得樹被吹倒,根和盆土分離。五葉松不像其他樹種,倒了之後立即扶正種植存活率很高,這種情形五葉松容易死亡
至於黑色螞蟻是小事,觀察一下,如果在盆土裡做巢,連續一天持續澆水,螞蟻應該就會搬家
現在覺得樹梢那一個樹枝很難看,可以剪掉...如紅線的標示
松樹不比一般雜木...是有些功課要做,多多爬文可以知道松樹該怎麼照顧,盆植松樹是有些地方要特別注意的
參考
1
(6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傳哥 發表於 2014/02/05
感謝前輩寶貴意見!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上一篇
《草莓主題館》有機草苺
下一篇
農作物在對抗病害上(內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