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統計
知識問題數:16248
會員總數:116387
平均討論數:3.9
專家補充數:9971
農業知識家
請問斯文豪攀蜥有台能飼育嗎?
發問者:簡丹
發問日期:2015年04月02日
2 人評價
今年所種的芒果招受葉蟬傷害嚴重,回想早年(四十多年前)根本沒有這種虫害。想想好像是當年攀蜥相當常見,也多。但今很難再見到。想在園內飼放攀蜥來減少農藥的使用。試問這種攀蜥有否飼育的相關資訊或管道。謝謝
專家回覆
1 則

達人級會員
農業達人 發表於 2015/05/12
您好:
因葉蟬是捕食性昆蟲,會跳來跳去,飼養攀蜥效率不大,哪裡有食物牠們就往哪裡走,生產效益不高,故幾乎無農友使用此方法,相關攀蜥資訊建議可上網搜尋,會有許多相關資訊可參考,或有些寵物店也有販賣攀蜥,購買時建議要請店家附上來源證明。
台南農改場/林務局
因葉蟬是捕食性昆蟲,會跳來跳去,飼養攀蜥效率不大,哪裡有食物牠們就往哪裡走,生產效益不高,故幾乎無農友使用此方法,相關攀蜥資訊建議可上網搜尋,會有許多相關資訊可參考,或有些寵物店也有販賣攀蜥,購買時建議要請店家附上來源證明。
台南農改場/林務局
本篇討論
4 則

達人級會員
紅珠 發表於 2015/07/02
這個網站真的太有趣,又長知識了。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小睿睿 發表於 2015/04/07
利用黑殭菌防治芒果葉蟬
原文網址: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kmweb.moa.gov.tw/category/categorycontent.aspx?ReportId=169847&CategoryId=13172&ActorType=001&kpi=0
原文網址: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kmweb.moa.gov.tw/category/categorycontent.aspx?ReportId=169847&CategoryId=13172&ActorType=001&kpi=0
(1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小晏 發表於 2015/04/04
我覺得還是要請教台南改良場專家...
(1 人評價)
我的評分:

達人級會員
陳*杰 發表於 2015/04/03
俗名 肚定(台語)、竹虎、箕作氏攀蜥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腔外緣呈白色,頸部底色為灰色且常帶有白斑,但雌性較不明顯。背脊高且身體略側扁,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體側黃綠色縱帶較雌體明顯。全長可達31公分,尾長約佔全長三分之二,為目前台灣攀蜥屬體型最大者。
棲地 闊葉林、混生林、墾地生
台灣分布 廣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
食性 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站 (Digital Museum of Zoology, Nationtal Taiwan University)
體長 8~25 公分,最大可達 31 公分。體色會因個體而有所差異,大多是以褐色或黃褐色為主,並會隨環境做出小幅度的改變,體側各有一條由菱斑連貫形成的黃色(或黃綠色)縱帶(雌性較黯淡且不明顯)。雌雄體色差異甚大,雄性體型較大,背部的縱斑比雌性明顯,體色也較鮮明;喉部黑色(雌性較接近褐色),並有明顯的白斑。嘴白色,口腔內呈灰白色或略帶黑色[2]。
此外,斯文豪氏攀蜥也有所謂的「棕背型」,這種個體背上深褐色的範圍大部分都被紅褐色所覆蓋,並帶有淺黃色斑紋;在頭部、四肢與尾部也都有深褐色斑紋。
為樹棲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邊緣空曠處活動,在大樹樹幹上常能見到其蹤跡。領域性強,雄蜥遇驚擾時會張口威嚇,同時喉部會擴張,喉部白斑也會更加顯著,並做出類似伏地挺身的姿勢,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4~9月為主要活動季節,其餘時間進行冬眠[2]。
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除了樹林外,活動範圍也包含果園,住家庭園甚至大馬路邊緣。
2006年,日本靜岡縣磐田市的天龍川東部被證實有斯文豪氏攀蜥的蹤跡,推測可能是由從台灣運輸至當地的植物中「偷渡」入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仍有待調查[3][4]。
台灣維基說明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腔外緣呈白色,頸部底色為灰色且常帶有白斑,但雌性較不明顯。背脊高且身體略側扁,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體側黃綠色縱帶較雌體明顯。全長可達31公分,尾長約佔全長三分之二,為目前台灣攀蜥屬體型最大者。
棲地 闊葉林、混生林、墾地生
台灣分布 廣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
食性 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站 (Digital Museum of Zoology, Nationtal Taiwan University)
體長 8~25 公分,最大可達 31 公分。體色會因個體而有所差異,大多是以褐色或黃褐色為主,並會隨環境做出小幅度的改變,體側各有一條由菱斑連貫形成的黃色(或黃綠色)縱帶(雌性較黯淡且不明顯)。雌雄體色差異甚大,雄性體型較大,背部的縱斑比雌性明顯,體色也較鮮明;喉部黑色(雌性較接近褐色),並有明顯的白斑。嘴白色,口腔內呈灰白色或略帶黑色[2]。
此外,斯文豪氏攀蜥也有所謂的「棕背型」,這種個體背上深褐色的範圍大部分都被紅褐色所覆蓋,並帶有淺黃色斑紋;在頭部、四肢與尾部也都有深褐色斑紋。
為樹棲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邊緣空曠處活動,在大樹樹幹上常能見到其蹤跡。領域性強,雄蜥遇驚擾時會張口威嚇,同時喉部會擴張,喉部白斑也會更加顯著,並做出類似伏地挺身的姿勢,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4~9月為主要活動季節,其餘時間進行冬眠[2]。
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除了樹林外,活動範圍也包含果園,住家庭園甚至大馬路邊緣。
2006年,日本靜岡縣磐田市的天龍川東部被證實有斯文豪氏攀蜥的蹤跡,推測可能是由從台灣運輸至當地的植物中「偷渡」入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仍有待調查[3][4]。
台灣維基說明
(0 人評價)
我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