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葡萄產業沿革與栽培技術之發展
作者:林嘉興
公佈日期:97 年 02 月 16 日
台灣葡萄栽培始於何時並無明確記載,可能是早期先民從大陸移民時攜入,最早有記載是康熙12年(1864)之栽培。台灣早期陸續引進許多優良品種,大多不能適應台灣的氣候,以致無法達到經濟栽培。民國42年公賣局為生產葡萄酒,推廣種植釀酒葡萄,使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初期產地在新竹、苗栗,民國50年代以後逐漸改種於台中、彰化及南投等地。鮮食葡萄在台灣光復初期仍保持業餘栽培,到民國51年以後有關機構自歐美或日本引進許多優良品種試種,才逐漸出現稍具經濟栽培規模的葡萄園。
在民國57年之前葡萄栽培因栽培技術無法提升,產量及收益不高而遭到產業瓶頸,當時面積曾逐漸減少。民國58年葡萄受颱風侵襲,枝條折斷後再萌發帶有花穗之新梢,有許多農友模擬此現象,嚐試一年二收栽培,為台灣葡萄產期調節的肇始。由於當時對葡萄習性不瞭解,技術未成熟致產量與品質不穩定,在民國63年以後數年間栽培面積曾又減少。民國64年開發催芽技術及藥劑成功後,並將修剪延後到第一期採收後,在成熟枝9~13節部位修剪,而發展成為目前生產夏果及冬果栽培模式。此後各研究單位參與各項田間應用技術之推廣與新型農藥的開發,而帶動葡萄產業快速發展。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趨向果品高級化及多樣化,加上進口水果在國內市場激烈競爭,今後除應調整產銷結構外,國產葡萄應朝向高級商品化之果品,以維持葡萄產業能永續發展。
知識樹分類
生產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葡萄 > 葡萄栽培
生產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葡萄 > 葡萄-其他
生產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10期-114年10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10/02
- 文宣-強化韌性 照顧農漁民114/09/30
- 人事異動114/09/30
- 文樂部落常用植物-艾納香小知識114/09/30
- 文宣-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114/09/30
- 葡萄栽培管理技術班- 溫故知新有妙招!對抗極端氣候的栽培管理對策114/09/19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