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挵蝶之生態與生物防治
蕉挵蝶主Erionota torus Evans,於1986年首先在屏東縣九如鄉之蕉園發現,同年11月間全面調查高屏、嘉南地區時,此新進害蟲已廣泛地散佈於高屏各主要香蕉產區。爾後之每月定期田間調查發現此蟲有逐漸向北擴展之趨勢。至1986年6月,香蕉挵蝶已成為南部地區蕉園中主要害蟲之一,並已擴散到嘉義梅山和臺東大武等地。
挵蝶成蟲白天不很活躍,通常棲息 於背光之蕉葉、假莖、果房等處。交配、產卵、飛翔、取食等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時進行。成蟲以吸食香蕉雄花花蜜為主,在不受干擾情況下,每次吸蜜時間可長達20min以上。雌蟲通常產卵於蕉葉上,卵成卵塊或散生,70%以上產於葉背。卵期約7天左右,其孵化率隨季節而異(27~92%),以6月時較低。幼蟲噬食蕉葉,共有五個齡期,全期約可消耗400cm2之蕉葉,加上其捲葉之習性,對蕉葉所造成之後實質損害面積(如減少光合作用之效果等)約為取食面積之3~5倍。田間調查未曾發現挵蝶取食香蕉以外之植物。在25℃時,挵蝶自卵發育至成蟲約需47.8天。以屏東地區田間觀察資料推斷,香蕉挵蝶在臺灣南部蕉園一年可有5個世代。
高屏地區受挵蝶為害比率平均在8%以下。挵蝶族群對香蕉為害之模式如下:一蕉園中平均每10株香蕉發現一挵蝶幼蟲,則該蕉園平均蕉株受害率達7.3%;每一受害蕉株有1.11片蕉葉受害;每一受害葉平均有1.17個捲葉數。高屏蕉區挵蝶族群之消長受溫度、雨量、蕉園操作、寄生蜂(Elasmus philippinensis Ashm.)對幼蟲之寄生率以及幼蟲之罹病率等因素影響。每年10至12月為挵蝶防治之關鍵季節。防治方法以避免使用化學藥劑,儘量保全田間既有寄生蜂族群為原則。引進外來寄生蜂以及使用微生物防治之可行性目前正探討中。人工捕殺仍為當前最安全、有效之防治手段。
								知識樹分類
							
						生產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香蕉類 > 香蕉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生產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香蕉類 > 香蕉類-其他
生產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果樹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生產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部落富足的密碼-小米加值應用.docx114/10/03
 - 文宣-強化韌性 照顧農漁民114/09/30
 - 人事異動114/09/30
 - 文樂部落常用植物-艾納香小知識114/09/30
 - 文宣-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114/09/30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娥又報報 宜花有機農業接軌國際永續1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