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富足的密碼-小米加值應用.docx
部落富足的密碼,小米加值應用 原鄉小米加工技術少,產業化程度較低,消費方式仍以原鄉部落傳統食物及小米粥為主。小米的主要加工方式是脫殼、碾米等方法除去穀子的種皮,加工成包裝小米,再做成各樣的傳統食物,此為部落族人主要食用和產品型態,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與消費習慣的轉變,小米作為飲食搭配的載體,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除了傳統食物等吃法外,開發新一代機能型小米食品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以下介紹小米在部落食材及加工應用的品項: (一)原鄉部落傳統食物 小米粽(吉拿富)、小米阿拜、小米醃肉、小米飯及小米粥等,都是來自部落的傳統美食。小米粽是以假酸漿葉包覆小米、豬肉及芋頭粉等,再用月桃葉包覆後一起蒸煮,帶有月桃香氣,是最常見的部落美食。 (二)小米加工品 包裝小米,是目前部落族人最大宗的產品型態;另釀製成小米露、小米酒及加工成小米麻糬,是在部落旅遊常見的伴手禮產品。部落族人亦開發出小米甜甜圈、小米石頭泡芙及小米冰淇淋等產品,打開小米多樣化發展的契機。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在部落輔導種植有機耕作的小米並收購小米,開發出小米結合紅豆的紅潤小米飲產品。另外,桃園市復興區之部落以小米結合辣椒,開發出在地的特色辣椒醬,並且供不應求。故小米與部落在地食材結合,可激盪開發出不同的產品。 (三)小米裝飾及療癒產品 為因應部落文化體驗及生態旅遊的蓬勃發展,小米除了食用用途外,亦可開發出結合文化的傳統花穗飾品及花環頭飾等裝飾產品。種苗場以部落之豐富的種原多樣性,嘗試研發出部落手作體驗之療癒產品如小米花束、小米捧花、小米療癒瓶、聖誕小米花環及吊飾等,並在2023年12月之醫療展推廣展示,可供部落開發及運用。 結語 小米在原鄉部落的農業活動、宗教祭儀及文化傳承等各層面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小米具有抗、耐逆境、節水抗旱及適地適種的特色,亦是提供綠色生態及有機栽培的重要種原材料。為避免種原流失,原鄉的小米種原保存刻不容緩,經過努力,也已建立了可以落實種原留在部落的體系。在面對未知的氣候變遷及挑戰,小米種原多樣性及豐富度對因應氣候變遷更有其重大意義。期望在臺灣原鄉部落、學術單位和農研機構共同合作下,啟動小米多元化的研發與應用,有助於部落種原保存、友善生產環境、食農教育、文化體驗及加值應用,達到提升部落經濟及文化永續傳承之目標。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高齡者綠色照顧《食農教育》活動案例介紹114/10/27
- 農場見習對農民學院蔬菜栽培管理初階班學員訓練成效之個案研究114/10/22
- 全穀紅薏仁對高脂飲食小鼠代謝異常之影響114/10/22
- Arduino低成本開發板於光合作用測量的應用及展望114/10/22
- 不同品種大豆製作發芽豆漿之理化及品質分析114/10/22
-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66期)114/10/22
- 三色花見糰子一次學會114/10/22
- 臺中農改場與安達人壽合作ESG 專案「伊娜谷香糯米保種計畫」獲亞太行動獎銀獎!114/10/22
- 臺中農改場特刊再獲期刊最佳下載獎殊榮114/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