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進擊的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來幫忙
低頭有理,用手機就能下田!本場首創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將智慧化監測系統導入有機大豆,農友透過手機預先防範病蟲害及接收極端氣候災損預警,再搭配場內研發的高效率省工農機,一舉突破人力缺乏及氣候變遷造成的產業瓶頸,提升國產有機大豆產業競爭力。本平台更甫獲經濟部「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肯定。
台灣每年消費大豆260萬公噸、進口量卻有250萬公噸以上。為提升糧食自給率,農委會推出多項轉作進口替代作物政策,讓花蓮有機大豆栽培面積10年間成長逾50倍,已達250公頃。
為因應產業擴大而產生的省工需求,本場研發適合地區小農的低成本高效率機械,包括旱田播種機、旱田除草機、畦間中耕除草機、選別分級設備、粒徑分級機等國產小型農機,解決有機大豆生產過程中播種、除草、選別分級等作業的困難,降低生產成本達90%以上,換算每包1斤裝的有機黃豆,農友可以多賺37元。
本場隨後推出有機大豆智慧化管理系統,破除看天吃飯的傳統印象。系統導入十年氣象大數據,建置線上版本的「大豆智慧防災曆」,配合田間微氣候監測以及本場專家知識,可自動提醒農友病蟲害及施肥等栽培管理建議。農友只要使用手機或平板,就可以看到自己田區的數據和即時影像,即使田區分散在各地都沒問題,實現遠距監控栽培管理。若出現強降雨、土壤過度乾旱等需留意的情況,系統也會自動向綁定的LINE帳號發送警示訊息,提醒農友留意。
系統由本場與阿龜微氣候合作建置,對於農友的人力調度和機械排程達到全方位的輔助效益。同時,透過區塊鏈導入,提升消費者對農友產品信任感,強化品牌形象。目前與本場合作的有機大豆農友耕作總面積約90公頃,占轄區面積三分之一,預估每年透過此平台可避開風險的生產值約540-900萬元。
本場希望透過「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邁向精準生產,協助農友穩定供貨並促進與加工業者長期合作。未來該平台模式也規劃套用至其他作物,應用於更廣泛的農業範疇,以推升台灣東部有機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民收益!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遺傳與育種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 豆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糧食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工程類 > 農業機電 > 農業機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 農業氣象與災害
- 季節交替夜蛾密度升高,豆科雜糧作物防治刻不容緩,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加強防治114/10/16
- 高屏地區紅豆播種期啟動 本場提供病蟲防治全攻略114/09/30
- 秋颱威力不容小覷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強化防颱措施114/09/19
- 臺南區農情月刊第351期-成功繁殖之 健康萊豆種子 返贈部落再運用114/09/19
- 花改場--溫室搭建維護及智能設施班結業 增進農友因應氣候變遷能力114/09/17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楊柳颱風過後,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儘速復耕復建以減少損失114/08/14
- 颱風「楊柳」來勢洶洶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強化防颱措施114/08/08
- 風雨過後 作物復耕技術及病蟲害防治114/07/25
- 花蓮區農情月刊--國家發明創作獎頒獎 農用感知驅鳥裝置獲頒創作獎金牌114/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