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生產飼育技術
人類養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之中國浙江一帶之何姆渡文化,臺灣近代養蠶史則可從清光緒11年,首任巡撫劉銘傳鼓勵臺北富豪林維源氏在臺北附近栽桑、養蠶及繅絲起源。由於臺灣氣候溫暖適宜,桑葉終年常綠,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大力推廣蠶桑產業,以臺灣為桑苗繁殖基地,並於大加蚋堡頂內埔(現今臺 北市公館)成立「桑苗養成所」,後經多年戰爭及政府更替,隨著改制成「蠶業改良場」、「蠶蜂業改良場」及現今之「苗栗區農業 改良場」,不論時空演替,皆肩負著臺灣蠶桑相關技術輔導與產業發展研究工作。
臺灣蠶桑產業技術於光復過後為發展極盛時期,1970年代國際生絲市場看好,政府投入許多資源發展蠶桑產業,包含蠶桑品種的改良、飼養設施的改善、成立蠶業生產專區、推行稚蠶共育、壯蠶條桑飼育及上簇方式的改良,大幅提升蠶農生產效率,栽桑養蠶技術於當時相當先進,更有農校設置蠶絲科或有大專院校設置紡織纖維系等積極培育蠶桑產業人才。臺灣蠶業生產技術在政府農業單位重視下,演變發展於1980年代逐漸成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後因蠶繭出口量下滑,這種勞力成本高之產業逐漸被其他工業產品取代,在2000年後年輕世代對栽桑養蠶之技術漸漸感到陌生。
蠶桑產業歷經外銷受阻,使發展受到箝制,然在21世紀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下,養蠶不再是繅絲製衣的傳統產業,轉變成藉由家蠶作為生物反應器製造外源蛋白,可生產動物疫苗、抗體或干擾素等,又可利用蠶蛹生產北冬蟲夏草或機能性動物飼料。蠶絲更可透過生物科技提取蠶絲蛋白,製成美妝保養品或健康食品,現更積極 採用蠶絲親膚不易使人體過敏的特性研發智能性生醫敷料。高端生物技術的研發,提升了蠶桑產業發展的競爭力,為使產業基礎技術與時俱進,本場積極投入家蠶飼育技術的改善,以提高家蠶生技產品原料生產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包含投入家蠶病原檢測技術研究、 開發家蠶全齡飼育人工飼料、生產動物疫苗專用家蠶品系之選育、 專用品種家蠶蠶卵保存、孵化、催青等技術研究,有別於過去栽桑養蠶的傳統產業,採科學化目標生產養蠶模式,精進國內蠶桑原料生產技術,並以生物科技技術提高產品價值,使蠶桑產業發展成臺 灣另一個高科技特色產業。
為使蠶桑生技產業能精準掌握過去栽桑養蠶及現代科學化養蠶 技術,本場將貫穿古今,以本實用技術手冊,保留過去栽桑養蠶智慧,並加入現代科學化飼養技術,藉以讓讀者透過本手冊精要的說明,洞悉現代化養蠶之技術與要訣,求能提升蠶桑產業原料生產之品質,作為振興臺灣蠶桑產業及發展蠶桑新科技之基礎。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其他果樹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其他果樹 > 其他果樹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其他果樹 > 其他果樹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其他果樹 > 其他果樹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園藝種苗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園藝種苗 > 園藝種苗繁殖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園藝種苗 > 園藝種苗採種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園藝種苗 > 園藝種苗調製處理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農業昆蟲-蠶、蜂及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 > 病蟲害監測與防治-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其他有害生物為害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 動物
相關檔案下載
- 臺灣地區西方蜜蜂精子種原庫建置 (第4年/全程4年)114/09/11
- 耐病蟲害高產蜜西方蜂種選育 (第2年/全程2年)114/09/11
- 二化性家蠶種原長期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 (第4年/全程4年)114/09/11
- 洛神葵疫病病原Phytophthora nicotianae的鑑定及抗病品種之篩選114/09/01
- 降低外銷番石榴夏秋季果實罹病率之病害整合管理策略114/09/01
- 多光譜影像技術用於早期檢測水稻蟲害之研究114/09/01
- 日本沖繩百香果病毒調查:百香果潛隱病毒的流行、傳播及利用去病毒苗達有效防治114/09/01
- 溫度驅動動態對東方果實蠅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雙翅目:果實蠅科) 發育與繁殖之探討:蟲害進階管理的見解114/09/01
- 西方蜜蜂提高抗蜂蟹蟎能力之育種方法114/09/01
- 風雨過後 作物復耕技術及病蟲害防治114/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