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阿美族釀酒文化復興 從傳統酒麴製作開始
阿美族素來有自釀酒釀、米酒的傳統,同時酒麴也是自己製作,但隨著時代演進,許多相關的傳統植物及製作方法都已流失。本場為延續原鄉農業文化傳承,7 月17 日、8 月1 日分2 階段於光復鄉馬佛部落,舉辦原力學堂-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從認識酒麴植物、製作酒麴,最後釀成酒釀一氣呵成。
第1 階段課程包括認識酒麴植物,這是馬太鞍耆老傳承下來的傳統智慧。授課講師法拉罕.阿蹦介紹12 種植物-大葉田香、山素英、過山香、薄荷葉、紫蘇、紅梗荖葉、紅骨九層塔、紅雞屎藤、艾草、帶刺柚子葉、毛柿葉、七里香,並讓學員動手將這些植物搗碎、擠汁,混合後揉粉成團、搓成圓球狀後撒酵母粉後靜置。
在經過2-3 周的發酵,即可敲碎成為麴粉,溶於水後倒入熟糯米飯上拌勻,盛入容器中間挖洞後,放置3-5 日酒釀即完成,若放置7-10日則可發酵成米酒。法拉罕.阿蹦講師提醒學員,容器須放置於室內溫度28-35℃、瓶蓋勿轉緊及直曬陽光,都是成功發酵需要注意的細節。
課程除了釀酒實作外,還有食品衛生、酒麴植物繁殖及保種技術講習及實作。本場農產加工研究室陳柏翰助研員表示,降低釀酒加工污染方法,要注意菌種、水源乾淨、器具消毒、人員衛生等。原住民與機能性作物研究室邱晨助理研究員,則教授學員提高種苗存活率要領,現場也提供各植物材料,讓學員透過扦插及播種實際操作。
法拉罕.阿蹦強調每個部落酒麴植物略有不同,也體現了各自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習俗,尤其是透過豐年祭獻酒,不僅拉近與親人及長輩距離,也是與他人溝通的橋樑。
隨著部落酒麴植物流失及酒品易取得,自製酒麴已慢慢消失。本場此次課程即因為馬佛部落提出需求,因此部落內許多中青年族人都共同參與,為部落的釀酒文化命脈盡一份心力。大家想到即將到來的部落豐年祭,都十分高興能喝到自製酒麴所釀的米酒,也期望未來能持久傳承這項傳統風味記憶。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 食品加工 > 製酒
消費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 食品加工 > 食品加工-其他
- 花改場--花改場為貓公部落族人建立酒麴植物保種技術及食品衛生安全觀念113/11/08
- 花改場--花改場部落學堂進入山里十六家 為族人建立保種圃及繁殖技術113/11/08
- 臺灣地區西方蜜蜂精子種原庫建置 (第3年/全程4年)113/10/23
- 花蓮區農業專訊--蹲點三年火蔥研究與月眉部落輔導豐碩之旅--03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蹲點三年火蔥研究與月眉部落輔導豐碩之旅--02113/10/08
- 花蓮區農業專訊--蹲點三年火蔥研究與月眉部落輔導豐碩之旅--01113/10/08
- 花改場--花改場開設原力課程 振興馬佛部落傳統酒麴技藝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協助奇美部落開發南瓜球及獵人便當 提升產品及遊程價值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開辦原力學堂 提升梧繞部落族人文旦肥培及病蟲害防治能力113/09/03
- 花改場--花改場辦理原力學堂-酒麴製作及保種繁殖班 找回馬佛部落釀酒文化1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