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區農情月刊-348期 -二轉開新局 戰略雜糧技術成果亮眼 助糧食安全與產業升級
為配合農業部「1集2轉3加3」農糧產業精進政策,並強化其 中「二轉」進口替代雜糧的品種研發與栽培技術,本場6月3日 舉辦「二轉開新局,戰略雜糧創新技術成果發表」記者會,展 示近年在玉米、高粱與大豆等重要雜糧作物上的研發成果。下 午則舉辦「雜糧產業傳承論壇」,針對本場轄區主要特色大宗 雜糧-玉米、高粱、大豆、落花生及胡麻進行分享與討論。
面對氣候變遷、耕作環境不穩定與農業人力資源挑戰,提升 國產雜糧自給率與穩定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雲嘉南地區為臺灣 主要雜糧產區,本場結合在地優勢,持續投入省工、節水與氣 候韌性雜糧品種育成,並推動與農民契作及機械化生產模式, 已取得顯著成效。近五年累計完成技術授權達19件,授權金額 達新臺幣172.5萬元,其中高粱公私協力採種達5件,顯示本場 研發成果已有效鏈結產業,落實推廣。
本場歷經多年選拔育成多項優質品種,包括具百分百純糯 性、專供釀酒使用的高粱‘臺南8號’,具有耐旱、免灌溉、無 需用藥的特性,已通過金門酒廠契作原料藥檢零檢出標準,出酒率高、品質穩定,目前推廣面積已超過2,400公頃。硬質玉 米‘臺南31號’與‘臺南32號’則具高蛋白、高產與強抗逆特性, 每公頃產量達7,700公斤以上,籽實蛋白質含量為8.8%,比一般 進口硬質玉米高約10%,營養價值高,適合磨粉加工或與高粱 輪作。另外,大豆品種‘臺南10號’與‘臺南11號’則具備高蛋白 或花青素含量,兼具節水、省工與耐病能力,植株不易倒伏及 抗白粉、成熟期短且落葉性好,不需經落葉處理就能用機械採 收,極適合水稻二期作後之輪作利用。
為響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的雙重挑戰,本場整合病蟲害綜 合管理 (IPM) 與節水灌溉技術,建立高粱等雜糧作物生產友善 模式。透過感測器監測與需水資訊分析,每年可節水逾4,100 萬公噸。IPM策略則包括抗病品種、田間管理與寄生性天敵利 用,有效降低農藥使用與病蟲害風險,目前已進入契作推廣階 段,並於多處示範田區落實,邁出雜糧 產業「最後一哩路」的重要階段。
下午場次「雜糧產業傳承論壇」以歷年研究經驗的傳承為主軸 ,由本 場剛退休的玉米高粱專家游添榮博士分享「釀酒高粱及玉米品種研發與利 用」以及大豆專家吳昭慧研究員分享「大豆品種研發與利用」。緊接著由 陳國憲副研究員發表「國產落花生品種研發現況與未來展望」、黃涵靈助 理研究員發表「國產胡麻品種研發現況與未來展望」。除了提供相關農 友、業界團體及相關研究人員了解產業發展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也提供 相關產業未來發展策略之規劃與制定,確保國產雜糧競爭力。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產環境的挑戰,本場將持續於進口替代導向,研 發節水與省工雜糧韌性選育,並整合IPM與節水技術,減少化學藥劑使用與水資源消耗,將使合理分配農地 資源,同時加速導入省工機械化作業與友善智慧農業技術,建立高效率的契作產銷鏈,不僅提升本土雜糧 產業競爭力,更保障農民收益,與農友攜手邁向永續農業的嶄新里程。
【文/陳環斌 圖/李坤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政策宣導~長照3.0規劃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新團隊夥伴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季食開始-綠竹筍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產品開發從打樣開始:打造理想產品藍圖的加工課程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2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1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春暖花開、舞蝶翩翩-新品種繡球花介紹114/08/29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2期-------------114年全國優質安全驗證綠竹筍評鑑結果揭曉 優質筍王風光出線 展現綠竹筍品質與產業競爭力114/08/29
-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業務現況與願景114/08/27
- 在地基因資源的價值再探:臺灣黑山羊之保存與利用潛力1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