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水稻白葉枯病、稻熱病、紋枯病之發生與防治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水稻白葉枯病、稻熱病、紋枯病之發生與防治
水稻陸續抽穗,稻熱病、紋枯病、白葉枯病也陸續發生,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白葉枯病、稻熱病、紋枯病之發生並落實防治,避免病勢加劇,造成損失。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說明,稻熱病菌可危害葉片、稻穗、莖節及葉舌,感染稻穗則造成榖粒不充實;發病初期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隨病勢進展,擴大呈紡錘型,病斑周圍呈黃色,中間灰褐色,嚴重時葉片枯萎。稻熱病於溼度高時容易發病,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更加嚴重。穗稻熱病感染發生於水稻抽穗時,穗頸部罹患稻熱病初期患部呈淡褐色或暗褐色,以致組織壞死養分不能送達,影響整穗發育,並自罹病部位彎曲,而形成俗稱的「吊穗」或「吊狗」現象;穀粒受感染時,病斑則呈暗灰色或白色,發病嚴重時穀粒無法充實或不稔,俗稱「空包彈」,造成產量損失。因此請農友密切注意田間葉稻熱病發生情形,一旦發現病勢進展,應立即施藥防治,避免病害擴散蔓延。穗稻熱病防治應把握預防施藥時機,於抽穗前三至五天完成施藥工作,可有效減少病害發生與蔓延,確保防治效果。且勿施用過量的氮肥,過多的氮肥易促成植株徒長,葉片柔弱,降低對病害之抗性。
水稻白葉枯病的病原細菌可由水孔或傷口侵入,常在葉片邊緣形成波浪狀病斑,隨著葉脈往下蔓延,在葉脈兩側形成黃化病斑;另有一種病徵表現在葉片上,病斑初呈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色至黃褐色的細條斑,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形黃褐色至枯白病斑,透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露水未乾時,細菌會溢泌在葉緣水孔形成菌泥,隨人員走動或雨水而傳播。若田間病害發生,應避免清晨露水未乾前行走於已發病之稻株間是相當重要的,施肥或噴藥工作建議儘可能於下午進行。
紋枯病主要初級感染源為菌核,隨水漂流的菌核接觸到水稻植株即附著在葉鞘外側,菌核發芽後侵入葉鞘組織進而往上蔓延,初期在葉鞘上形成灰綠色水浸狀的橢圓形病斑,後來逐漸擴大變成中間灰白色邊緣褐色,有時數個病斑癒合成虎斑狀。葉部受害時初呈濕潤狀灰綠色病斑,迅速擴大成雲紋狀或不正形的枯褐色大病斑。稻穗被害則局部呈污綠色,後腐朽枯死。環境適宜,病斑上或附近稻表面組織上的菌絲會形成菌核。
病害防治藥劑(含微生物農藥),可參考農藥資訊服務網(https://pesticide.aphia.gov.tw/information/)或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查詢。稻熱病亦可施用非化學農藥誘導抗病資材,中性化亞磷酸溶液1,000~1,500倍或者矽酸鉀1,000倍稀釋液等進行防治。若有防治上的問題可與該場研究人員聯絡。
若有防治上的問題可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人員聯絡。
聯絡人:林國詞、蔡小涵、嘉義分場
電 話:06-5912901轉305、309、05-3751574

穗梗罹患稻熱病之病徵
罹患穗稻熱病形成白穗
水稻紋枯病之虎斑狀病徵
田間白葉枯病病徵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稻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