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為農作物害虫之極重要天敵,為世界各先進國家所重視並廣為利用。國外大部份的生物天敵公司均有大量生產,以商品化之形式販賣給農友使用,極為方便。台灣尚未有大規模的天敵公司設立,僅以小規模的個人飼養或研究用飼養為主,方興未艾。草蛉食性廣,國內外早已應用於多種作物害虫綜合防治體系中,藉以防治葉蹣、蚜虫、粉蝨、介殼虫、潛葉蠅等極易產生抗藥性的小型害虫。目前政府已有輔導應用於草苺、茶樹、網室木瓜、印度棗及有機栽培作物上使用。效果雖佳,但因生產成本過高,飼養技術性亦高,農民接受度低。本所有鑑於此,乃從事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所獲得之成果可以全年大量生產廉價的草蛉,而為農民樂於接受並廣為應用。在不同的客觀環境因子條件下,可經濟有效地利用草蛉,達到有效防治小型害虫之目標。
人工飼料微膠囊:
目前推廣使用之草蛉飼料是外米綴蛾卵,但由於蛾卵之生產成本較高,且常因環境因素影響其產能,間接嚴重影響草蛉的生產與供應。本所乃以改良Hassan and Hagen配方之人工飼料,配合研製微膠囊製作原型機所生產之微膠囊人工飼料,可完全取代外米綴蛾卵來飼養草蛉幼虫,經累代飼養,草蛉之發育正常,羽化率亦達90%,羽化之成虫產卵量均達正常標準。人工飼料微膠囊已能全天候大量生產,供應飼養者之所需。
草蛉大量飼育技術:
為大量生產草蛉以供應大面積作物之需求,本所完成整套之飼育技術。除配合使用上述人工飼料微膠囊為飼料,解決食料不能全年穩定大量供應之限制,並大幅降低成本之外,另在飼育盒中放置瓦楞紙捲作為隱避場所,同時提供保麗龍屑作為草蛉幼虫之偽裝背負物,可以有效減低草蛉幼虫集體飼育時的自相殘殺,能有80~90%的幼虫發育為成虫。每個飼育盒長40公分,寬30公分,高10.5公分,可養出400隻成虫。
在室溫下草蛉自卵至羽化為成虫約需時3~4週。幼虫約經14天即化蛹於瓦楞紙捲之孔洞內,將此瓦楞紙捲置入羽化箱中,約經5~8天開始羽化為成虫。利用其向光性,在箱頂放置收集筒收集成虫。將成虫移入壓克力製之產卵筒中,筒內壁鋪一層白紙供其產卵,兩端透空以細紗網套住。每筒200~250隻,每隔3天飼餵一次清水(棉花吸水)及成虫飼料(蜂蜜:酵母粉=1:1)。約經5天之產卵前期後開始產卵,每天取下已有產卵之紙片並鋪新紙片。取下之卵片約經3天左右,卵顏色逐漸轉暗,乃即將孵化為幼虫,此時可用來田間施放或當作下次繁殖飼育的種源。
應用草蛉防治設施作物害虫:
草蛉不能捕食諸如鱗翅目之蝶蛾類、鞘翅目之守瓜與金龜子類及雙翅目之瓜果實蠅類等較大型害虫。這些害虫可以利用網室設施作隔離,若設施出入口及四週牆角之管制得宜,大型害虫很難入侵網室,效果良好。小型害虫如蚜虫、粉蝨、潛蠅、薊馬及葉蹣等則均能捕食,故草蛉較適合應用在設施作物上。但小型害虫大多繁殖快速、防不勝防,稍有疏忽,即可造成無法挽回之經濟損失。因此,草蛉之應用首重預防,把握田間害虫的防治時機非常重要,須在作物生長初期害虫尚未發生或剛立足密度尚低時即予處理,若等到害虫族群坐大,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於草蛉幼虫釋放後,可巡走於植物枝條與葉片上找尋害虫加以捕食,若無害虫可獵食則取食花粉、露水或互相殘殺,或者餓死,故需每7~10天釋放1次,方可達到抑制害虫之目的。
除此之外,害虫的種類與數量亦須考量。當防治葉蹣與潛蠅時,施放草蛉的卵或幼虫均可得到很好的效果。防治蚜虫、粉蝨與介殼虫時則最好施放1~2齡幼虫效果較佳。田間作物的種類、栽植方式及生長時期等皆會影響草蛉釋放後的效果,釋放技術必須因之加以調整。密集生長的作物,因枝葉相連,有利於草蛉幼虫在植株間爬行分散,只需等距定點施放即可。單株分離栽植,則需每株都要施放到草蛉。因通風及濕度等微氣候條件的影響,施放於高莖作物的效果優於匍伏性作物。
總之,田間各種情況,無論是作物、害虫或環境皆隨時在變化,農友不可不察,選擇最有利的釋放齡期、方式與數量,才能達到既經濟又有效的防治目的。農友更要勤於隨時隨地之偵測,防範於未然,方能使草蛉發揮最大的效果。
草蛉幼蟲取食人工飼料微膠囊,發育正常
草蛉幼虫集體飼育之飼育盒,內放有瓦楞紙捲與保麗龍屑
草蛉幼蟲於作物生長初期害蟲密度低時即予釋放,以防治蟲害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業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