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學名:Triticum aestivum L.
英名:Wheat
一、栽培的起源
小麥為人類最初栽培作物之一,在有記載歷史以前即已發現小麥穗及穀粒的遺跡,唯其栽培化年代的認定殊屬困難。Elliot(1951)根據考古學的資料,將小麥栽培化的時代,估計在離現今15,000年,(中古器時代)乃至10,000年之間,又據Peake(1982)認為在公元前5000年或者稍早,即有二粒系及普遍系小麥的栽培。
據Becker(1927)在冰河時代於北非及地中海的北部地域就以小麥為食糧,Reinhardt(1911)稱:在西亞細亞及埃及的耕作民族,在一萬年前小麥已成栽培化。公元前六世紀「詩經」裡也有`麥'和`來'、`牟'的記述。公元三世紀的`廣雅'一書中,更細緻地紀載著,大麥`麰'也,小麥`麥來'也。
總之,小麥是人類最早的栽培作物之一。小麥的栽培歷史和人類文化發展緊密相連,對史前麥穗和穀粒跡的研究證明,早在離現今一萬五千年乃至一萬年,人類就已開始種植小麥。我國亦是小麥栽培最古老的國家,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就已有小麥栽培或其栽培年代,較此有更早的可能。
二、品質
小麥多用為製粉的原料,主以製粉率的高低及品質的良否乃為評價小麥原料的標準。支配品質的主要條件為粒質、粒形、夾雜物的多少、乾燥程度、麩質量及粉質等。
(一) 粒質
小麥的粒質大別為玻璃質、中間質(半玻璃質)及粉狀質。所謂玻璃粒,即在穀粒的斷面,大都為玻璃透明狀的堅硬部分,則稱謂玻璃粒;他方在穀粒的斷面,大都為不透明的部分,全面呈白粉軟質的粒,稱粉狀粒;尚有居於兩者中間質的粒稱半玻璃粒。
玻璃粒所佔有比例的多少,稱玻璃率(% of glassy kernel),即定玻璃粒為1.0,半玻璃粒為0.5,而粉狀粒為0,並將調查粒數的總和用百分率表示之。玻璃率高的小麥,其所製成的粉,系為多數結晶狀(在蛋白質的內部包藏有澱粉粒)的微粒,呈鬆散狀的粉稱玻璃質粉(硬質粉),而製成硬質粉的小麥稱硬質小麥(Hard wheat)。他方粉狀粒的小麥則稱軟質小麥(Soft wheat)。
歐洲、北美、澳洲的品種多屬硬質小麥,熱帶或海洋氣侯地區的品種則屬軟質小麥。
(二) 粉質
硬質粒所製成的粉稱硬質粉,此粉鬆散狀用顯微鏡檢查時,可看到多數微小的結晶狀體,此為很多澱粉粒被蛋白質緊密的包圍著的小粒,其蛋白質含量在11%以上。他方軟質粒所製的粉稱軟質粉,此粉呈滑溜狀,完全不含有結晶狀體,為疏散集中成塊的澱粉粒。蛋白質含量在10%以下(9.5-8.5%)。
普通從硬質或半硬質粒所製成含蛋白質11-12%基準的粉,則稱高筋粉,可製造通心粉、麵筋等。而中間質粉的蛋白質含量基準約在10-11%,則稱中筋粉,主用在製造糕餅、饅頭等。尤其從軟質粒所製成蛋白質含量在9-10%以下的軟質粉稱低筋粉,用作點心及加工品等。
一般麵粉的高低筋,為揉麵作麵食時,其黏筋性的強弱所作的分類,亦即將麵粉加水揉麵之際,再用水將揉麵裡面的澱粉洗去,使留下的麩質重量如達35%以上時則稱高筋粉,而在25%以下稱低筋粉,唯居於兩者中間者稱中筋粉。
三、用途
小麥為我國北方重要食糧,在南方亦為副食物之一。歐美各國所習食的麵包,亦均賴此製成。故小麥需要甚多,誠為世界各國的主要食用作物。
我國多用作麵包、饅頭、麵筋、麵條、點心等。子實可供炊飯或種子,又可釀酒、醬油、豆麵醬等。莖、葉、種子、麩皮等為家畜主要飼料。
資料來源:作物學 盧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