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52
蓖麻
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蓖麻屬(Ricinus)
別名:天麻子果、紅麻、麻子、遠近子。
英文名稱:Castor-oil Plant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至低海拔山區
形態:常綠灌木狀草本植物,株高可達5公尺以上。莖直立,粗大中空,枝葉紅褐色,常披白粉物。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近圓形,直徑15-60公分,掌狀分裂,多為7-9裂,裂片卵形、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邊緣有鋸齒,主脈掌狀,7-11條,網脈明顯;托葉長三角形,早落,長公分。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長10-30公分或更長,花序下部為雄花淡黃色,上部為雌花紅色;苞片闊三角形,早落,膜質;花單性同株,無花瓣;雄花萼3-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多數,花絲多分枝;雌花萼3-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凋落;子房卵形,子房上位,3室,每室1胚珠,花柱3,長約4毫米,深紅色,頂端2裂,密生乳頭狀突起。蒴果球形,長1-2.5公分,表面披軟刺,成熟時開裂;種子橢圓形,微扁平,光滑具褐色斑紋。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消腫、拔毒、止癢、潤腸通順。全株都有毒性。一般作外用,不宜內服。孕婦及便滑者禁服。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屬之下的唯一物種,但有上百個自然類型及許多園藝品種。其原產於非洲東部,經亞洲傳入美洲,再傳至歐洲,過去曾是世界各國作為工業製油而廣為栽培。蓖麻種子含油量50%左右,蓖麻油為重要工業用油,經濟價值高,在紡織、化工及輕工等部門用蓖麻油作表面活性劑、聚合用的穩定劑和增塑劑、助染劑、潤滑劑、乳化劑、塗料、油漆、皂類及油墨的原料。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1960年代,蓖麻油作為飛機潤滑劑,因蓖麻毒素容易生產,毒性強,美國也曾用它來發展生物戰劑。蓖麻亦可作藥劑,具有緩瀉作用;其餅粉中富含氮、磷、鉀,為良好的有機肥,經高溫脫毒後可作飼料。莖皮富含纖維,為造紙和人造棉原料。
蓖麻的全株有毒,其中以種子的毒性最強,種子所含的蓖麻油在中醫作為瀉下劑用途,在工業上則作為潤滑油使用。由於其種子上布滿褐色斑紋,形狀好像「牛蜱」,故叫「萆麻」,後來寫成「蓖麻」。蓖麻油 (Castor Oil)可用來作手工皂、化妝品、按摩油等。在藥用上以成熟種子入藥,中藥名: 蓖麻子,別名為萆麻子、蓖麻仁、大麻子、紅大麻子,其性味甘、辛、平、有小毒,歸大腸、肺、脾、肝經,在功效分類上為解毒藥,具有消腫拔毒、瀉下導滯、通絡利竅之效。葉片具有消腫拔毒、止癢之效,可治瘡瘍腫毒,以鮮品搗爛外敷或煎水外洗,治濕疹搔癢;並可滅蛆、殺孑孓。其根部具有祛風活血、止痛鎮靜之效,可用於風濕關節痛、破傷風、癲癇、精神分裂症等。蓖麻在中國是民族藥用植物,傣藥名為「麻烘娘」、「麻烘嘿亮」,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聚居區,其主要用於治療黃疸性肝炎。現代研究其藥理作用為瀉下、抗腫瘤、抗愛滋病毒、免疫抑制、降血壓及抑制呼吸的作用。
據考證最早出自《唐本草》記載:「蓖麻,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余,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在藥用上,李時珍曾運用蓖麻子和蓖麻油治療病人,以毒驅毒,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蓖麻仁,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歪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蓖麻油能拔病氣,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滲用此油同羊脂、菌香、酸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余漸復,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血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敷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勛,但內服不可輕率爾。」故一般作外用,內服宜謹慎小心,須由醫師診斷使用。
蓖麻多野生於海拔20-500公尺的疏林地或河流兩岸沖積地,性喜高溫,不耐霜,酸鹼適應性強,使用種子繁殖,發芽喜陽光充足的地方,為深根性作物。此植物在第一個生長季節就能繁殖(6個月內),在無霜的環境下可全年開花,8公尺高的大型植株可生產150,000顆種子,種子產量高,而1公尺高植株約生產1500顆種子。為侵入性物種,競爭力很強,最常見於洪氾區,被棄置的農田、路旁,會取代河岸地區和流域的原生植物,能容忍多種土壤類型與條件,容易在自然區域建立族群,需要人為干預控制。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 p272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p66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維基百科
(5) http://www.issg.org/database/species/ecology.asp?si=1000&lang=TC
(6)譚欽剛 2009年 四種民族藥用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7)A+醫學百科
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蓖麻屬(Ricinus)
別名:天麻子果、紅麻、麻子、遠近子。
英文名稱:Castor-oil Plant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至低海拔山區
形態:常綠灌木狀草本植物,株高可達5公尺以上。莖直立,粗大中空,枝葉紅褐色,常披白粉物。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近圓形,直徑15-60公分,掌狀分裂,多為7-9裂,裂片卵形、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漸尖或急尖,邊緣有鋸齒,主脈掌狀,7-11條,網脈明顯;托葉長三角形,早落,長公分。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長10-30公分或更長,花序下部為雄花淡黃色,上部為雌花紅色;苞片闊三角形,早落,膜質;花單性同株,無花瓣;雄花萼3-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多數,花絲多分枝;雌花萼3-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凋落;子房卵形,子房上位,3室,每室1胚珠,花柱3,長約4毫米,深紅色,頂端2裂,密生乳頭狀突起。蒴果球形,長1-2.5公分,表面披軟刺,成熟時開裂;種子橢圓形,微扁平,光滑具褐色斑紋。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消腫、拔毒、止癢、潤腸通順。全株都有毒性。一般作外用,不宜內服。孕婦及便滑者禁服。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屬之下的唯一物種,但有上百個自然類型及許多園藝品種。其原產於非洲東部,經亞洲傳入美洲,再傳至歐洲,過去曾是世界各國作為工業製油而廣為栽培。蓖麻種子含油量50%左右,蓖麻油為重要工業用油,經濟價值高,在紡織、化工及輕工等部門用蓖麻油作表面活性劑、聚合用的穩定劑和增塑劑、助染劑、潤滑劑、乳化劑、塗料、油漆、皂類及油墨的原料。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1960年代,蓖麻油作為飛機潤滑劑,因蓖麻毒素容易生產,毒性強,美國也曾用它來發展生物戰劑。蓖麻亦可作藥劑,具有緩瀉作用;其餅粉中富含氮、磷、鉀,為良好的有機肥,經高溫脫毒後可作飼料。莖皮富含纖維,為造紙和人造棉原料。
蓖麻的全株有毒,其中以種子的毒性最強,種子所含的蓖麻油在中醫作為瀉下劑用途,在工業上則作為潤滑油使用。由於其種子上布滿褐色斑紋,形狀好像「牛蜱」,故叫「萆麻」,後來寫成「蓖麻」。蓖麻油 (Castor Oil)可用來作手工皂、化妝品、按摩油等。在藥用上以成熟種子入藥,中藥名: 蓖麻子,別名為萆麻子、蓖麻仁、大麻子、紅大麻子,其性味甘、辛、平、有小毒,歸大腸、肺、脾、肝經,在功效分類上為解毒藥,具有消腫拔毒、瀉下導滯、通絡利竅之效。葉片具有消腫拔毒、止癢之效,可治瘡瘍腫毒,以鮮品搗爛外敷或煎水外洗,治濕疹搔癢;並可滅蛆、殺孑孓。其根部具有祛風活血、止痛鎮靜之效,可用於風濕關節痛、破傷風、癲癇、精神分裂症等。蓖麻在中國是民族藥用植物,傣藥名為「麻烘娘」、「麻烘嘿亮」,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聚居區,其主要用於治療黃疸性肝炎。現代研究其藥理作用為瀉下、抗腫瘤、抗愛滋病毒、免疫抑制、降血壓及抑制呼吸的作用。
據考證最早出自《唐本草》記載:「蓖麻,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余,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在藥用上,李時珍曾運用蓖麻子和蓖麻油治療病人,以毒驅毒,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蓖麻仁,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歪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於出有形之物而已。蓖麻油能拔病氣,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滲用此油同羊脂、菌香、酸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次,一月余漸復,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血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敷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勛,但內服不可輕率爾。」故一般作外用,內服宜謹慎小心,須由醫師診斷使用。
蓖麻多野生於海拔20-500公尺的疏林地或河流兩岸沖積地,性喜高溫,不耐霜,酸鹼適應性強,使用種子繁殖,發芽喜陽光充足的地方,為深根性作物。此植物在第一個生長季節就能繁殖(6個月內),在無霜的環境下可全年開花,8公尺高的大型植株可生產150,000顆種子,種子產量高,而1公尺高植株約生產1500顆種子。為侵入性物種,競爭力很強,最常見於洪氾區,被棄置的農田、路旁,會取代河岸地區和流域的原生植物,能容忍多種土壤類型與條件,容易在自然區域建立族群,需要人為干預控制。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 p272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p66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4)維基百科
(5) http://www.issg.org/database/species/ecology.asp?si=1000&lang=TC
(6)譚欽剛 2009年 四種民族藥用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7)A+醫學百科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92%
我喜歡:0%
很實用:8%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b663622(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06
good
lily(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6/07/28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