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4
紫蘇
學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
科名 :唇形科(Lamiaceae) 紫蘇屬(Perilla)
別名:荏、紅紫蘇、赤蘇、蛇蘇、蘇、桂荏。
英文名稱:Common Perilla
分布:臺灣地區普遍栽培,並常見野生生長。
形態: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公分,全株具芳香味。莖直立,多分枝,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單葉對生,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圓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驟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柔毛,下面被平伏長柔毛及細油腺點。輪生聚繖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圓形或寬卵形,具端尖,全緣,被紅色腺點,邊緣膜質,具緣毛;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鐘狀,直伸,10脈,被長柔毛和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有毛環,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筒內中部,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枚,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灰褐色,近球形,有網紋,種子細小。花期6-8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散寒、理氣、和胃、利尿、促進消化。表虛自汗者忌用。
紫蘇原產於東南亞、中國中南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等,在亞洲的溫暖地帶栽培普遍,在中國種植歷史約有2000年,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常見,具特殊芳香味,常用於養生蔬食之調味用,或用於醃漬食品用,可烹製各種菜餚、佐魚蟹食用、烹炒肉類等
在藥用上,以葉入藥,中藥名為紫蘇葉;以果實入藥,中藥名為紫蘇子;以莖入藥,中藥名為紫蘇梗。其性味辛、溫,具有香氣,入肺、脾二經,具有發散風寒、理氣、和營、止痛、健脾胃、消痰止咳、行氣寬中、解魚蟹毒之效,可治風寒感冒、傷風頭痛、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
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味辛能開宣肺氣而止咳嗽,故用於感冒風寒表實証,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咳嗽等,常配前胡、桔梗等同用,如杏蘇散。在《名醫別錄》謂紫蘇:「主下氣,除寒中。」
紫蘇辛散溫行、氣香醒脾,故能行滯氣以和胃,用於感冒風寒表証而兼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嘔噦惡食等症,常配香附、陳皮等同用,如香蘇散;用於妊娠感冒氣機不利引起胎動不安、胸悶噁心者,多以蘇梗配砂仁、陳皮等同用。
紫蘇有芳香辟穢、辛溫散寒,故能解魚蟹毒,在中醫認為魚蟹乃生冷寒濕之品,故可用於進食魚蟹等寒涼之物所引起的吐瀉、腹痛,單用或配生薑、半夏、藿香煎湯服。在民間用紫蘇葉與魚蟹一同煮服食者。
現代研究,紫蘇葉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蘇醛(perillaldehyde)、檸檬烯(limo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汕烯(α-bergamotene)及芳樟醇(linlaool)等。尚perillyl-β-D-glucopyranoside、perilloside B、C等。紫蘇種子含蛋白質17%、油51.7%,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56.8%,亞油酸(linoleic acid)17.6%。紫蘇梗含紫蘇酮(perillaketone)、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白蘇烯酮(egomaketone)、ethyllinolenate、亞麻酸(linolenic acid)及β-穀甾醇(β-sitosterol)等。紫蘇葉具有鎮靜、解熱、興奮性膜抑制作用、對胃腸道的作用、止咳平喘祛痰、止血、抗凝血、升高血糖、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抗誘變作用、抗微生物等。紫蘇子具有抗癌作用。紫蘇梗具有孕激素樣作用、干擾素誘導等。
紫蘇的應用很廣,紫蘇葉含有各種維生素、鐵質等,香氣特殊,令人愉悅,具有鬆弛緊張之作用;其莖葉可作為蔬菜食用,可用來醃漬酸梅,並有殺菌防腐功用;種子可提煉香油、調味料等;花可蒸餾精油,作為化粧品或牙膏的香料原料。
紫蘇在春、秋季時以種子播種,種子具好光性,覆土不宜太厚,播種後保持土壤的濕潤即可,在苗期須多留意注意蚜蟲危害。宜選擇日照充足環境栽培,因日照時間太短會抽出花穗。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81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 p193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學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
科名 :唇形科(Lamiaceae) 紫蘇屬(Perilla)
別名:荏、紅紫蘇、赤蘇、蛇蘇、蘇、桂荏。
英文名稱:Common Perilla
分布:臺灣地區普遍栽培,並常見野生生長。
形態: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公分,全株具芳香味。莖直立,多分枝,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單葉對生,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圓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驟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柔毛,下面被平伏長柔毛及細油腺點。輪生聚繖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圓形或寬卵形,具端尖,全緣,被紅色腺點,邊緣膜質,具緣毛;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鐘狀,直伸,10脈,被長柔毛和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有毛環,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筒內中部,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枚,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灰褐色,近球形,有網紋,種子細小。花期6-8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散寒、理氣、和胃、利尿、促進消化。表虛自汗者忌用。
紫蘇原產於東南亞、中國中南部、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等,在亞洲的溫暖地帶栽培普遍,在中國種植歷史約有2000年,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常見,具特殊芳香味,常用於養生蔬食之調味用,或用於醃漬食品用,可烹製各種菜餚、佐魚蟹食用、烹炒肉類等
在藥用上,以葉入藥,中藥名為紫蘇葉;以果實入藥,中藥名為紫蘇子;以莖入藥,中藥名為紫蘇梗。其性味辛、溫,具有香氣,入肺、脾二經,具有發散風寒、理氣、和營、止痛、健脾胃、消痰止咳、行氣寬中、解魚蟹毒之效,可治風寒感冒、傷風頭痛、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
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味辛能開宣肺氣而止咳嗽,故用於感冒風寒表實証,症狀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咳嗽等,常配前胡、桔梗等同用,如杏蘇散。在《名醫別錄》謂紫蘇:「主下氣,除寒中。」
紫蘇辛散溫行、氣香醒脾,故能行滯氣以和胃,用於感冒風寒表証而兼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嘔噦惡食等症,常配香附、陳皮等同用,如香蘇散;用於妊娠感冒氣機不利引起胎動不安、胸悶噁心者,多以蘇梗配砂仁、陳皮等同用。
紫蘇有芳香辟穢、辛溫散寒,故能解魚蟹毒,在中醫認為魚蟹乃生冷寒濕之品,故可用於進食魚蟹等寒涼之物所引起的吐瀉、腹痛,單用或配生薑、半夏、藿香煎湯服。在民間用紫蘇葉與魚蟹一同煮服食者。
現代研究,紫蘇葉含揮發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蘇醛(perillaldehyde)、檸檬烯(limon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汕烯(α-bergamotene)及芳樟醇(linlaool)等。尚perillyl-β-D-glucopyranoside、perilloside B、C等。紫蘇種子含蛋白質17%、油51.7%,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56.8%,亞油酸(linoleic acid)17.6%。紫蘇梗含紫蘇酮(perillaketone)、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白蘇烯酮(egomaketone)、ethyllinolenate、亞麻酸(linolenic acid)及β-穀甾醇(β-sitosterol)等。紫蘇葉具有鎮靜、解熱、興奮性膜抑制作用、對胃腸道的作用、止咳平喘祛痰、止血、抗凝血、升高血糖、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抗誘變作用、抗微生物等。紫蘇子具有抗癌作用。紫蘇梗具有孕激素樣作用、干擾素誘導等。
紫蘇的應用很廣,紫蘇葉含有各種維生素、鐵質等,香氣特殊,令人愉悅,具有鬆弛緊張之作用;其莖葉可作為蔬菜食用,可用來醃漬酸梅,並有殺菌防腐功用;種子可提煉香油、調味料等;花可蒸餾精油,作為化粧品或牙膏的香料原料。
紫蘇在春、秋季時以種子播種,種子具好光性,覆土不宜太厚,播種後保持土壤的濕潤即可,在苗期須多留意注意蚜蟲危害。宜選擇日照充足環境栽培,因日照時間太短會抽出花穗。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81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 p193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95%
我喜歡:5%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lily(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6/07/30
非常喜歡它的味道